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一篇 一路走来

书名:林夜的人生 分类:浪漫 作者:李相忘 更新时间:2025-05-01 15:02:50

换源:
 

  我是怎么迷恋上写作的呢?

这事儿要从我的三个老师开始说起。

第一个老师是武小样。

武小样是我初中复读那年的语文老师。他曾经对我们说过:“你们每个人都应该培养一个可以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否则等你老了,就只能像村儿里的大爷大妈一样,每天晒晒太阳、打打麻将,坐在那里等死。”我不想老了以后只能坐在那里等死,所以后来就给自己找了四个爱好:看书、写作、听歌、看电影。

第二个老师是张艳华。

张艳华是我高一那年的最后一个语文老师。他自己写作,也鼓励我们写。他在上课时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现实中发生的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家想象力的极限,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经历或是身边发生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可能就是一部很好的小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试试,说不定以后这世上就会因此多出来一部经典名著。”正是受到这句话的引导,我才萌生了记录下美好青春地念头,进而断断续续地写到了现在。

第三个老师是王玲。

王玲是我高二和高三的语文老师。她是那种能跟学生处成朋友的老师。不过,我却不是那种能跟老师处成朋友的学生。所以,在相处的那两年里,我和她其实并不熟。她所做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不仅认可了我写的两篇有些出格的作文,还在评语中说我的文笔在班里算是高水平了。我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来自她的肯定,是我选择把写作当成事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推手。

除了老师的影响,我能乐此不疲地写到现在,最大的内因应该是我有着强烈的倾诉和分享的欲望。而自己在现实中不是一个擅长沟通与表达的人,和大多数时候都找不到可以倾诉与分享的对象,又迫使我不得不把想说的话诉诸笔端。当然了,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干,我会看似一无所获却一直不计时间成本地写,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能从写作中得到乐趣。而回头看自己过去所写的东西,能够时不时地发现一些惊喜,又加重了写作带给我的乐趣。网上有人说:“只要你做的是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事情,就不是在浪费时间。”我觉得用这句话形容我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就挺合适的。

起初,我写作的目的很单纯,纯粹就是想记录下跟李苹、范鸟和飞霞有关的事情——知道不太可能把她们中的任何一个留在身边,就想给以后的自己留下些回忆。也就是说,其实从一开始我就预见了故事的结局,就没有对未来抱太大的希望。后来,写的时间长了,我那隐藏的野心就被挖掘了出来,开始向着张艳华说的那句话靠拢,决定把自己的追求放高点儿:写名著。那时候我已经看了不少书,却没能看出多少好来,觉得四大名著就那么回事儿,名气完全是神化出来的,别的古典小说更是一部比一部没有新意,有些连文笔都烂到不可思议,国内的现当代畅销书和外国文学也大多华而不实,顶着名著的名头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于是,我就想当然地认为写名著其实并不难,至少写出像我看过的那样的名著并不难,甚至以为自己能够写出更好的。等到写了十多年只写出来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我才深刻意识到写作这事儿极其考验天赋,而自己这方面的天赋只能说聊胜于无,连写个复杂点儿的完整故事都费劲,写名著的事儿最好还是别想了,因为想也没用,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即便硬写也只会写出一堆垃圾。经历了梦想的幻灭,我却没有立刻死心,转而觉得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总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儿东西,证明自己来过。作为一个百无一用的废物,我能想到的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无非是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感悟,亦或是胡编乱造的一些故事,也就是说,要想实现自己的想法,还是得靠写作。不过,这样的想法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我很快意识到它可能比写名著更难实现:连名著都可能堙灭在岁月的长河中,自己写的东西默默无闻传播不开,又怎么可能流传下去嘛?于是,兜兜转转了一圈,我最终决定还是回归初心,记录生命中的美好过往,给以后的自己留下些回忆。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或者说这个目标我已经实现了,毕竟当初最想写的那段经历已经写出来了,并且写了不止一个版本,虽然眼下还没写出让自己完全满意的,但是接下来要做的无非是写出更好的,即便写不出,也没那么重要了。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曾有过特殊的际遇,唯独在回想自己是怎么走上写作这条不归路的时候,感觉一切都像是上天刻意的安排,毕竟这一路走来的每一步都是如此的有迹可循。这让我一度以为“我被上天选中了”,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肩负着特定的使命,遗憾的是,眼下的现实却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当初的我想得太多了。或许,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这样的,年少时总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经历过生活的毒打,才认识到自己终究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才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真谛。不过在我看来,无论说得再怎么好听,“平平淡淡才是真”也还是更像失败者的自我安慰。我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凡,也可以接受失败的结局,可是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我还是会继续写下去。至于究竟会写到什么时候,我想我会一直写到自己不想再写为止。

————

本不该是附记的附记

在上学期间,我总共写出过三篇获得老师认可的作文。

第一篇是《走过秋日的忧伤》。张艳华用它举例说:“最打动人的永远是真情实感。”并且向我们强调:“写作文不需要尽善尽美,只要你写的有亮点就可以拿高分。”以前,我一直以为那篇作文写的很不错,现在回过头去看,才发现其实也没多好。

《走过秋日的忧伤》

进入紧张的初三生活后,虽然家里逼着我一定要考上高中,而且有两个基础极差的主科——数学、英语这个障碍,但平日的松散并没有半点改变,只因为心里对上不上高中始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因为我所在的三(4)班是学校最差的一个班,又与几个同学结成了死党,终日有说有笑的,丝毫感受不到中招带来的紧张气氛。在“非典”蔓延的那个人心惶惶的时期里,因为学校封闭,和死党们朝夕相处,比平日里更加快乐几分。“非典”过后离中招已不远,但是到底没能紧张起来,终于在考试中吃了那两个瘸腿主科的亏,这两科丢的分占失分总数的三分之二,结果只考了不到四百分。

无奈,只得进了普通高中,初去时有那么一点新鲜感,过的还算快乐,但很快那新鲜感就连同夏日的炎热一起被秋风吹得无影无踪了,转而带来了一些深秋悲凉的忧伤。

我所在的一(3)班是这所高中最好的一个班,两次考试在四个班中都是第一,我在班里的成绩也稳中有升,进入了前十名,虽然如此,我还是越来越觉得无聊了。上课时常出神的望着窗外,看那秋风把树上的叶子吹掉,树叶又飘飘荡荡的落下;树上偶尔落上一两只麻雀,但叽叽喳喳的叫声听得并不真切;有时也会听到外面的说话声,听声音好像认识,但走近了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虽然下课时班里很活跃,但总想起初三时所在的三(4)班,身在一个好班里,却怀念原来那个坏班的生活,想来怪又不怪,怪的是身在好班却怀念坏班,不怪的是快乐的生活总是在无聊时更让人怀念。

更让自己忧伤的是对以前死党的想念,尽管班里有个性的同学不少,却没有一个朋友,这让我更加想念原来的死党了。渐渐的思念之情日益加重,反而赞成林黛玉的观点了:聚时固然热闹开心,散时却让人感到冷清悲凉,有聚就一定有散,如此,反而是不聚的好。虽然这么想,但是对死党的思念却没有丝毫减退,与同学相处的也不算很好,自然也没能交到新朋友。

偶然听到两个死党回校复读了,就赶紧修书一封,一则诉苦,二则写了些想念的话。没想到信寄出去好久也没有收到回信,心里只恨死党太绝情了,也由此心烦意乱,更没心思学习了。没想到又过了几天居然收到了回信,不仅写了一大堆安慰的话,而且还倾诉了她们的苦难,并且还说了对高中的向往。我已经怀古伤今了,她们却还在对未来充满幻想,我也想到了,各自都有自己的苦衷,只是或多或少罢了。与其让自己生活在忧伤中,还不如快乐的生活,怎么过都是一天,何不快快乐乐的生活呢?

我开始让自己快乐起来,融入周围的活跃气氛之中,没想到原来快乐起来这么容易,周围的一切如此美好,秋日的忧伤也伴着冬日的劲风一起吹到爪哇国去了。

张艳华写的评语是:

好友恨难终日对,异书喜是故人藏。人世的悲欢离合,只能超然视之。梁实秋一句话:你走,我不去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文章很有情调。

——我觉得他的这个评语比我的作文写的好。

另外两篇是《孔雀》和《迷梦》。王玲有时候会在作文课上给我们放电影,放完之后要么布置个作文题目,要么直接让我们写电影的观后感。她给我们放电影《孔雀》那次,有一大半人的作文都没交。她问我们原因,很多人都说没看懂,然后她就把电影的内容和导演想表达的意思大致讲解了一遍,让没交作业的人把作文补出来。等到把补交的作文批改完之后,她在班里说:“可能是大家都有了感触,所以这次的作文写得好的特别多。”接着她就念了几篇作文。念完第三篇,她说:“听了这篇文章你们是不是觉得活着特没意思,干脆死了算了?下面这个写的比这一篇还要消极:他很清楚自己该怎么做,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就是做不到。”然后她就念了《孔雀》和《迷梦》,尴尬的是,我写的内容明明是在卖惨,班里却不时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更加尴尬的是,她连我在两篇作文中间加的那句话都念了,让很多人都笑疯了:

《孔雀》

老师催着让交作文了,说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看了她放的电影就得把任务给完成。我心里暗说:我没看,放电影时我睡着了。

电影的名字是《孔雀》,我只知道这么多。听看了的人说是关于生活的,还有更多的人说看不懂。记得老师安排任务时说看后随便写篇作文,既然能随便写,那就按关于生活随便写点儿应付一下,算是没有白吃午餐。

关于生活我是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千差万别,能想到的全想到了,诸如什么“生活就是生存、活着”了,什么“生活就是生下来就得干活”之类了。我实在想不出生活有什么新的含义,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观点,唯一确知的是:我的生活只与空虚、无聊挂钩。

前几天夏晓来信问我是不是学习很忙,许久没有跟她联系了。我心里说是,学习很忙,忙的什么呢?一天七节正课少则抽出四节课来补充睡眠,多则不限,想到离高考只剩下半年时光,每天余下的时间又怎会不忙呢?该怎么做自己心里是很清楚的,可做到做不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正如自己写的:“觉着自己最缺乏恒心,总想让自己有恒心,到了现在也只有一件事做到了有恒心:保持到现在的没有恒心。”改掉恶习的决心不知下了多少次了,恶习依旧缠身,仍然是精神上积极向上,行动上消极懒散。

应那些看不懂《孔雀》的同学的要求,老师讲解了其中的含义,听后没有恍然大悟的“原来如此”,只是觉得茫然,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个结局,我的生活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想来脑中一片迷惘。

生活也许是分段来过的,那么现阶段我生活的主旋律便是学习,这段生活可能的结局有两个:落榜或者高中。之所以把落榜写在高中前边,是因为我落榜的几率远比高中大。我想要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自然是高中。那该怎么做呢?自然要努力学习,认真复习,多做题,多练习,多背诵……可这些说说容易,想起来容易,下个决心也容易,做起来呢?

老师说《孔雀》中三个人物共同的命运是都没能看到孔雀开屏,尽管他们希望看到。我也希望看到孔雀开屏,可能看到吗?

(王老师,我多写了一篇,麻烦您多看一篇,多打个分儿,两篇得分加起来,这次作文的得分估计没人有我高了。)

《迷梦》

《孔雀》的最后,三个主人公让孔雀开屏它偏不开,等人都走了它却把羽毛打开了,很有点自我欣赏的意味。这让我想到了自己。

自我欣赏一大特点就是自信,过分的自信,盲目的自信。而我的自信足以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相“媲美”。进入高三后,考试首场告捷,比平时进步二十多分,有此成绩当然要自我欣赏一番,心想按这样进步下去,高考时六百分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了,于是信心陡然上升。问好友考得怎么样,听了回答后感觉像在深冬被浇了一身冷水,从外凉到了心里。她说:“肯定比你考的好。”当时一切都被冻住了,不能发出一言,事后渐渐缓过神来,这才想到了反击。

怎么就知道“肯定比我考的好”呢?于是写信告诉她有信心很好,但最好别盲目自信。列了两科高分给她看,其余略去不提,之后为了再显摆一下,附上新作的一首词以表心志:

晴雨天

且放声高喊:青春无悔,全力为梦想而战。那管他前路艰险,顶风迎难,再苦再累无怨。

待到明年,将才华尽展。万马争过独木桥,我一人当先。折桂为冠,给自己加冕!

到第二次考试分数下来时天已变凉了,这回是从心里凉到了身上,总分较上次下降了六十五分,各科分数争相下滑。这多少让自己清醒了点,脑子里猛然映出句话来:“觉得自己很自信,比人强时自信,比人差时还自信,仔细想想发现自己纯粹是盲目自信。”许久之前写的,早就忘记了,竟在这时猛然想了起来,一个迷梦打碎了。

一个迷梦的破碎居然是另一个迷梦的开始,现实中的挫折让我转而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之中了。《十八岁的天空》里古越涛发现魏琳总爱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天空,他很奇怪:天空中什么也没有,在看什么呢?后来另一个老师无意中给出了答案:“人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就容易陷入自己的梦幻中,以使心灵得到暂时的解脱,寻得一点安慰;望着天空实际是看着自己的心灵,天空中什么也没有,风景在望天人的心里。”我心里的风景就很迷人。

我知道自己是在逃避现实,可并不能确信自己错了。我不知道该不该走出这个迷梦,也不知道走出这个迷梦会得到什么,会不会只是又一个迷梦呢?我懒了,不愿再想太多,也不愿付出行动,于是索性就保持现状,在如今的迷梦中继续沉迷。

王玲给的批语是:

“你的文笔在咱们班算是高水平了,不论哪一篇你都可以得高分。你的文章让人觉得心酸,其实,单纯凭这两篇作文,我就认为你完全有理由自信。”

——她肯定不知道的是,我那哪里是没有自信,我当时只是感到迷茫,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罢了。讽刺的是,现在我对未来不感到不迷茫了,反倒是把当初的自信给弄丢了。不过还好,人生可不就是这样子的嘛,就像《追光者》里唱的那样,“边拥有边失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