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就凭他也配?
书名:假太监:后宫太苦,娘娘让我躺平 分类:历史 作者:黑空tq 更新时间:2024-09-10 15:20:38
柳云冷笑一声,这小太监胃口倒是不小。
“他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就凭他也配?”
柳云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夫人说的是,那赵公公不过是个阉人……”
青衣侍女附和道,只是话还没说完,就被柳云打断。
“住口!”柳云冷声呵斥道,“不可多言!”
青衣立刻噤声。
柳云挥了挥手,示意她退下。
待青衣侍女离开后,柳云的脸上才露出一丝凝重的神色。
她虽然嘴上说着不屑,但心中却不敢有丝毫轻视。
能在宫中混到赵元这个位置,绝不可能是个简单的人物,更何况他还是上官磊的座上宾。
“看来,这小太监是来者不善啊!”柳云喃喃自语道。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来会会你,看看你究竟有多少斤两!”
柳云美眸中闪过一丝寒芒,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与此同时,京城其他几家股东也接到了赵元要在醉红楼举办诗会的消息。
“这小太监是疯了吧?居然敢在醉红楼撒野!”
“他以为自己是谁?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哼,我倒要看看,他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
一时间,整个京城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观望着这场即将上演的好戏。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赵元,此时正悠闲地坐在上官磊的府邸中,品尝着美酒佳肴。
上官磊将今日醉红楼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上官丞相。
然而,上官丞相并没有被儿子的情绪感染,反而眉头紧锁,沉声说道:
“磊儿,你这次太冲动了。”
上官磊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不解地问道:
“爹,您这话是什么意思?我这不是帮赵老弟出头吗?难道我做错了?”
上官丞相叹了口气,说道:
“你啊,还是太年轻了。你以为这醉红楼是什么地方?它能屹立京城这么多年,背后的势力岂是你能想象的?”
“爹,您的意思是?”
上官磊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一丝不安。
上官丞相眼中闪过一抹精光,缓缓说道:
“你们这次大意了。难道你们没有想过这醉红楼之所以能存在这么长时间,除了跟暗器阁有勾结,最主要是也有先皇支持。”
“什么?!”上官磊大吃一惊。
赵元也微微皱眉,他虽然早有预料这醉红楼不简单,却没想到竟然与先皇也有瓜葛。
“爹,那现在怎么办?”
上官磊有些慌了,他自幼天不怕地不怕,但一涉及到这种朝堂秘辛,还是有些心虚。
上官丞相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赵元看得真真切切,此时不由得问道:
“上官大人,关于这醉红楼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上官丞相沉吟片刻,缓缓说道:
“不瞒您说,关于醉红楼的事情,我也是道听途说,知道的并不多。”
“不过,有传言说,这醉红楼可能是文圣一手创办的。只是现在文圣失踪多年,这个传言是真是假,也无从考证了。”
“文圣?”
赵元相眉头皱得更深了。
文圣,那可是大豫王朝百年难得一见的文坛巨匠,其诗词歌赋,无一不流传千古,被誉为“文曲星下凡”。
如果这醉红楼真是文圣所创,那事情可就复杂了。
“看来,这醉红楼的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啊。”
赵元喃喃自语道。
他这次来醉红楼的目的,本来是想借着闯关的名义,暗中调查一番暗器阁的底细。
却没想到,竟然牵扯出了先皇和文圣,这让他不得不更加谨慎行事。
“对了,伯父,还有一件事……”
赵元突然想起一事,开口说道。
“哦?贤侄还有什么事情,但说无妨。”
上官丞相说道。
“是这样的,我想要闯这醉红楼的诗关,需要有五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作保。可是我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赵元有些为难地说道。
上官丞相听罢,哈哈大笑起来,说道:
“贤侄啊,你这不是舍近求远吗?你叫磊儿大哥,也应当唤我一声伯伯,我给你作保便是!”
赵元闻言,顿时大喜过望,连忙起身行礼道:
“多谢伯父!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哈哈,贤侄不必客气,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上官丞相笑着说道。
“至于剩下的几位,你也不必着急,慢慢找便是。我相信以贤侄的才华,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作保人。”
赵元刚想拱手再拜,却听到上官丞相话锋一转,抚须笑道:
“贤侄啊,这作保可不是小事,万一你诗关闯不过,丢的可是我们这些老家伙的脸面啊!”
赵元心中暗道,自从上次诗会开始,这老东西就惦记着他压箱底的诗。
如今可算是逮着了,自然得好好讨要。
不过他赵元手里诗多,倒也不怕他这般算计。
赵元脸上却不动声色,爽朗一笑:
“伯父说的是,那您看,小子该如何证明实力呢?”
上官丞相见赵元如此上道,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几分,他轻轻拍了拍上官磊的肩膀,说道:
“磊儿,你素来与赵公公交好,不如就由你出题,如何?”
上官磊此时哪里还有半点刚才的意气风发,他被醉红楼的事情搅得心神不宁,正愁眉着,听到父亲点名,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赵老弟,那哥哥我就随便出个题,你可别见怪啊!”
赵元心中暗自腹诽:
“兄台说的哪里话!”
他面上却是一副求才若渴的样子,拱手说道:
“上官兄请出题,小弟洗耳恭听。”
上官磊见赵元如此自信,心中也升起了一丝期待,他清了清嗓子,说道:
“今日既然是玩笑,那老夫也不能要求太多,贤侄你随便吟诵两句诗,只要能入我心坎,便算你过关。”
赵元闻言,心中暗道:
“这老狐狸,还真是打蛇随棍上,不过两句诗就想打发我,未免也太小瞧我了!”
他嘴上却满口答应道:
“好好好,既然伯父如此说,那小子就献丑了。”
说罢,他走到书桌前,展开一张宣纸,略作沉思,便提笔写下了两行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