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四十四章 《燔祭》(220万年前·肯尼亚库比福勒遗址)

书名:回家:人类溯源之旅 分类:现言 作者:墨渊玄章 更新时间:2025-04-15 09:30:34

换源:
 

  第一卷《火种初燃》·第四十四章《燔祭》(220万年前·肯尼亚库比福勒遗址)

第一节雷殛之巢

在遥远的220万年前,肯尼亚库比福勒地区正值旱季,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裂谷上空,积雨云如巨大的黑色棉絮般翻涌,不断积蓄着能量,预示着一场雷暴即将来临。十六岁的燔,作为族群中感知最为敏锐的少年,凭借着突变的TRPM8基因——冷觉感知基因,察觉到了空气中微妙的静电震颤。这种特殊的基因,让他仿佛拥有了第六感,能够捕捉到自然环境中最细微的变化。

燔赤着双脚,走在玄武岩构成的山壁旁,他的指节随意地划过粗糙的岩壁。风化的晶体棱角如同一把把微型匕首,瞬间刺破了他的皮肤,星状的血痕迅速渗出鲜血。这滴鲜血,因含有高浓度的铁元素,在漫长的岁月中,注定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见证。在2025年,考古学家们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确认这滴血曾与火塘祭祀紧密相关,是人类最早进行火塘祭祀的珍贵遗存。

突然,一道耀眼的闪电如同一把利剑,划破了黑暗的长空,精准地劈中了一棵枯死的金合欢树。刹那间,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整个世界仿佛都在颤抖。燔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吸引,目光紧紧地锁定在燃烧的金合欢树上。他目睹了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次可控燃烧:焦黑的树干内部,蓝色的火焰如灵动的精灵,沿着树脂脉络蜿蜒前行,交织成一张发光的神经网络,散发出神秘而迷人的光芒。这奇异的景象,在燔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对火探索的种子。

第二节火种监护者

看到燃烧的金合欢树即将熄灭,燔意识到这是族群获取火种的绝佳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找来一块剑齿象肩胛骨,小心翼翼地铲起燃烧的炭块。在这个过程中,他掌纹沟壑间残留的橄榄叶化石粉末——后经质谱分析,这些粉末含58%碳酸钙,意外地形成了一层隔绝氧气的保护层,减缓了炭块的燃烧速度。

带着珍贵的火种,燔带领族群回到洞穴深处。为了确保火种能够长期保存,他发挥出非凡的智慧,设计并搭建了三重防护结构。

最外层,选用多孔凝灰岩。这种岩石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够有效地吸收洞穴内的湿气,避免火种因受潮而熄灭。中层,则是精心编织的刺槐枝。刺槐枝形成的细密网格,如同过滤器一般,能够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和干扰气流,为火种营造一个稳定的燃烧环境。内层,是用河马脂肪涂抹过的龟甲容器。河马脂肪不仅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还能进一步隔绝氧气,为火种提供最后的保护。

在燔的悉心照料下,这个原始的恒温装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火种延续了11个昼夜。这一成果,远超当时自然火的平均存续时间——约3小时。在后世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在该地层发现了连续36层的灰烬堆积。这些堆积如山的灰烬,无声地证明了此处火塘持续燃烧超过三十年,成为人类利用火的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第三节献祭的悖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族群对火种的依赖越来越深。在月蚀之夜,天空被黑暗笼罩,恐惧在族群中蔓延。为了祈求火种永恒,保佑族群平安,他们决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而祭品竟是患病的幼崽。

燔作为族群中的观察者,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由于长期凝视火焰,他的视网膜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进化出独特的视锥细胞排列。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这些视锥细胞呈斐波那契螺旋排列,赋予了他超乎常人的视觉能力。

在祭祀过程中,燔敏锐地观察到许多细节。尸体脂肪燃烧时,释放出的酮类物质如同助燃剂一般,使火焰高度增加了47%。骨骼爆裂声的频率,与雷暴次声波之间存在着0.3秒的延迟差,仿佛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烟雾颗粒在洞顶凝结,形成了类星云图案,如梦如幻,让人惊叹不已。

这些发现,让燔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意识到,传统的活体献祭不仅残忍,而且可能并非是维持火种的最佳方式。于是,他决定改革祭祀制度。经过一番思索,他提出用赭石绘制的岩羊代替活体献祭。令人惊讶的是,该岩画中的抽象火焰纹,与2025年火星殖民地的量子反应堆设计图存在拓扑同构性。这一发现,不禁让人感叹人类文明在漫长岁月中的奇妙传承与联系。

第四节热力学启蒙

在日常的生活中,燔对火焰的观察从未停止。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细致的思考,他总结出了原始的能量定律。

第一条定律:枯木燃烧时间=直径×日照时长÷湿度系数。这条定律表明,枯木的燃烧时间与它的直径、接受日照的时长以及环境湿度密切相关。第二条定律:最佳传火距离=臂展×风速校正值。它告诉人们,在传递火种时,需要根据自身的臂展和风速来确定最佳的传火距离,以确保火种能够顺利传递。第三条定律:余烬复活阈值=碳化体积≥鸵鸟蛋大小。只有当余烬的碳化体积达到鸵鸟蛋大小,才有可能重新复活燃烧。

有了这些定律的指导,燔带领族群开发出了移动火种装置。他们选用中空的猴面包树段,在内部填充阴燃的鳄鱼皮碎屑。这种装置不仅能够有效地保存火种,还便于携带。借助这个装置,族群的狩猎范围扩大至23公里外,获取的食物更加丰富,年蛋白质摄入量提升了400%,为族群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五节火语密码

为了守护火种的奥秘,避免其被外人知晓,燔发明了基于火焰变化的通讯系统。

当火焰垂直上升时,代表着发现了水源,这是族群生存的重要信息。当火焰向左倾斜15度时,意味着猛兽正在接近,提醒族人们提高警惕,做好防御准备。当火焰频闪三次时,则是在请求增援,让其他族人能够及时赶来支援。

燔还在岩壁上凿刻了119个火焰符号,这些符号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构成了人类最早的能量转换方程式。在2025年,语言学家运用先进的破译技术,惊讶地发现这些符号与量子计算机的散热指令集存在79%的语义重叠。这一发现,再次证明了人类智慧在不同时代的惊人相似性。

终幕熵的烙印

随着年龄的增长,燔的身体逐渐衰弱。终于,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族群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的尸体安置在燃烧的刺槐木堆中。由于他突变的UCP1基因——产热基因,遗体持续释放54℃的余温,长达七天之久。

在他的葬礼上,族群用灰烬在他的胸骨上烙出火纹。这个火纹,不仅仅是对他的纪念,更是通过表观遗传机制,使他的后裔的线粒体DNA第16519位碱基永久甲基化。这一变化,将伴随他的后裔世代传承。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2025年3月6日20:17分。在上海同步辐射中心,等离子体在环形装置内完成了首次持续燃烧。就在这一刻,监控屏突然闪现出燔的面部热成像轮廓。更令人震惊的是,他220万年前在灰烬上刻画的混沌方程,此刻正精确调控着核聚变反应的约束磁场。这跨越220万年的奇妙联系,仿佛在诉说着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一脉相承。人类对火的探索,从最初的敬畏和利用,到如今的深入研究和掌控,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而燔,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先驱者,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未知,追求进步。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