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五十三章:京圈

书名:华娱从八十年代红楼梦开始 分类:都市 作者:发达的猫 更新时间:2025-05-12 23:39:28

换源:
 

  如果冯晓钢的人生就此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大概会和周颜前世一样,忙碌而平凡。

然而,这个人天生不安分,不甘于平庸,总想折腾出些名堂。

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费尽周折进入了京城电视艺术中心。

看似简单的调动,实则是冯晓钢一路伏低做小换来的。

后来,人们都知道冯晓钢是混京圈的,和王硕等京圈大佬关系密切。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在给冯导脸上贴金。

事实上,自始至终,冯晓钢在王硕等人面前,不过是个跑腿打杂的,说白了,人家压根就没把他放在眼里,即便他日后声名鹊起,成为中国电影的顶梁柱,也依旧如此。

或许有人会认为冯晓钢完全没必要自降身价去巴结王硕等人,他本身才华横溢,何愁没有出头之日。

有这种想法的人,未免太过天真。

中国社会向来注重人情世故,一个人再有本事,想要单枪匹马闯出一片天地,那不是难,而是很难。

因此,中国人无论做什么,都习惯于结成一个个代表着共同利益的圈子,说穿了,就是抱团取暖。

文艺圈更是如此,简单来说,按照地域划分,可以分为京圈、西北圈、东北圈、香江圈和宝岛圈。

京圈,最初是由一群部队大院的文化人建立起来的,他们也被称为大院子弟。

大院子弟指的是建国后在京城机关大院长大的干部子弟,他们大多有军政文工团或者八一制片厂等部队文艺机构背景,以50、60后为主力,部分40后作为补充。

中国摇滚乐的早期发展就与大院子弟林某有关,他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接触了大量先锋音乐,并组建了乐队,在家中和军队里举办小型的摇滚派对。

有人考证过他当时能听到的专辑,在那个大多数人还在为生计奔波,穿喇叭裤都会被当成流氓抓起来的年代,邓莉君的歌曲都被视为靡靡之音,有渠道接触外国文艺,可以不为生计专心搞爱好、搞摇滚的人,其身份背景可想而知。

著名的大院子弟包括王硕、姜纹、郑小龙、崔建、叶景、叶大英、马位都,以及后来加入的张原、徐静雷、大小王兄弟,甚至还有从2005年就北上,极力向京圈靠拢的陈可鑫。

京圈不仅仅是一个圈子,它是许多个人脉圈子汇聚而成的大圈。基本上大多数知名的演员、导演都居住在京城,在京城居住的导演、演员、编剧几乎占到了全国总数的八成,因此这个圈子的机遇也就格外丰富。

京圈这潭水,深不见底,外人想进去也很不容易。

就拿现在跟周颜坐一块儿的冯晓钢来说,顶多算半个大院子弟,成名前,为了巴结上王硕,那劲头,跟追心仪的姑娘似的,死缠烂打,最终得偿所愿,算是入了门。

这圈子,讲究个先来后到,资历辈分,像后来唱歌唱火了的陈姓组合歌手,也是军区大院长大的。

他演的那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改编自王硕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里头冯裤子的原型就是冯晓钢,XXX(和谐)演的许逊,名气不小,王硕好几本有名的书里都有他,XXX(和谐)在圈里混得也还行,但王硕这样的前辈,是不会跟他玩到一块儿去的。

当然,也不是说不进这个圈子就混不下去,不少人跟这圈子没关系,照样风生水起,可一旦抱上了京圈的大腿,那就不愁电影资源,不愁大导演青睐。

这帮人,就好互相介绍,给面儿,用熟人,而且,京圈可不光是台面上这几个常露脸的,也不光是内地娱乐圈这点资源,港台的,甚至欧美的合拍片,都能掺和进来。

可见这京圈有多厉害,在西北圈还没冒头之前,京圈在国内文艺圈,那基本就处在垄断地位。

冯晓钢想在文艺圈混出名堂,按地理位置,京圈自然是首选。为了打进这个圈子,这两年,他可没少吃瘪。

几杯酒下肚,冯晓钢有些上头,早把剧组那点事抛到九霄云外,拉着周颜,话匣子就没停过,好久没说得这么痛快了,他对周颜,那是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周颜!刚才在院里,听你说啥来着?哦,对了!你卖了个剧本给我们单位,是吧?”

“没事瞎写的,周凌老师觉得还行,就跟李主任推荐了,没想到还真成了!”

周颜这话,可不是故意刺激冯晓钢,再说,这哥们儿被京圈那几位大佬“调教”了这么久,心理素质也该练出来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