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齐鲁风云(春秋争霸)
书名:华夏风云:从周到清的历史长歌 分类:历史 作者:凡尘落地 更新时间:2025-04-13 15:33:25
一、齐国的“管仲变法”大秀场
在春秋这个热闹非凡的大舞台上,齐国就像一颗逐渐闪耀的星星,而把齐国带上闪耀之路的关键人物,非管仲莫属。这管仲啊,原本和齐国国君齐桓公之间,还有一段“不打不相识”的小插曲。
齐桓公,当时还叫公子小白,和他哥哥公子纠为了争夺国君之位,那是斗得不可开交。管仲呢,一开始是站在公子纠这边的。为了帮公子纠夺得君位,管仲还干了件“狠事”——他对着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差点就把公子小白给射死了。嘿,你说这事儿闹的,这一箭下去,两人算是结下梁子了。
可谁能想到,公子小白福大命大,那箭正好射在他的衣带钩上,捡回了一条命。后来,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回到齐国,登上了国君之位,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那叫一个气啊,心说:“管仲这小子,居然敢射我,我非得把他千刀万剐不可!”这时候,他的谋士鲍叔牙站出来了,对他说:“主公啊,您要是只想治理好齐国,那我鲍叔牙就够用了;但您要是想称霸天下,那就非得管仲不可啊!管仲这人有大本事,您可不能因为一点私人恩怨就错过他呀!”
齐桓公一听,心里琢磨琢磨,觉得鲍叔牙说得有道理。嘿,这齐桓公也是个能成大事的人,立马就放下了仇恨,派人把管仲从鲁国接了回来,还任命他为相国,这可真是“化干戈为玉帛”,还直接给了管仲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
管仲一上任,就像一个拿到新玩具的小孩,迫不及待地开始大展拳脚。他搞了一系列的改革,那改革的架势,就像是要把齐国从里到外重新塑造一遍。
先说经济方面,管仲那是想出了一堆新奇的点子。他把齐国的老百姓按照职业分成了不同的群体,让大家各干各的事儿,农民就好好种地,工人就专心搞手工业,商人就一门心思做生意。这就好比把一群人按照特长分成了不同的兴趣小组,大家分工明确,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而且,管仲还特别重视商业,他在齐国设立了很多市场,鼓励大家做买卖,还降低了税收,让商人们都乐得合不拢嘴。这下可好,齐国的商业那是越来越发达,大街上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商人,热闹得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集市。
管仲对农业也没落下,他知道这粮食可是国家的根本。他鼓励农民开垦更多的荒地,还教他们一些先进的耕种技术,比如说怎么合理地灌溉,怎么使用肥料。这农民们照着做,粮食产量那是蹭蹭往上涨,仓库里堆满了粮食,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在军事上,管仲也有高招。他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结合起来,简单说就是平时老百姓该干啥干啥,一到打仗的时候,这些人马上就能变成士兵。这就好比把齐国变成了一个“超级战队”,平时各自训练,关键时刻就能迅速集合,战斗力超强。而且,管仲还特别注重武器装备的制造,他让人打造了一堆锋利的兵器,把齐国的军队武装得像个钢铁巨兽。
再说政治方面,管仲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域,让管理变得更加方便。他还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很特别,不看出身,只看本事。不管你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家的少爷,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在齐国当官。这一下子,齐国就像一块大磁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大家都想来齐国一展身手。
这一系列改革下来,齐国那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繁荣得像开了挂,军事强大得让人害怕。齐国就像一个突然觉醒的巨人,在管仲的带领下,开始在春秋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二、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戏码
齐国在管仲的折腾下,那是一天比一天牛气。齐桓公看着自己国家这么强大,心里就有了更大的想法——称霸。可这称霸也得有个理由啊,不然别人凭啥服你呢?这时候,管仲又给齐桓公出了个主意——“尊王攘夷”。啥意思呢?就是尊重周天子,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去赶走那些骚扰中原的少数民族。
齐桓公一听,嘿,这主意好啊,又能提高自己的威望,又能名正言顺地扩张势力。于是,齐桓公就开始到处宣传他的“尊王攘夷”口号。这口号一喊出去,还真有不少诸侯国响应。为啥呢?因为那时候,中原地区经常受到少数民族的骚扰,大家都被搞得头疼不已。现在齐桓公说要带着大家一起赶走这些“麻烦制造者”,大家当然乐意啦。
有一次,北方的山戎部落来攻打燕国。燕国招架不住,赶紧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一听,机会来了,立马带着大军就去救燕国。这齐国的军队那是训练有素,战斗力超强,一到燕国,就把山戎打得屁滚尿流。山戎被打败后,撒腿就跑,齐桓公哪肯放过他们,一路追着打,一直把山戎赶到了很远的地方。这燕国的国君那是感激得不行,对齐桓公那叫一个佩服。
还有一回,南方的楚国也不安分了,老是在边境上搞些小动作。齐桓公一看,又有理由出兵了。他召集了一群诸侯国的军队,组成了一个“反楚联盟”,浩浩荡荡地就朝着楚国去了。楚国一看这架势,也有点慌了。双方在边境上对峙起来,这时候,管仲站出来了,他对齐桓公说:“咱们先别着急打,先和楚国讲讲道理,看看能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于是,管仲就代表齐国和楚国谈判。管仲对齐国的使者说:“你们楚国也太不像话了,这么多年都不给周天子进贡,这是对周天子的大不敬啊!还有,当年周昭王南巡的时候,死在了汉水,这事儿和你们楚国也脱不了干系吧!”楚国的使者被问得哑口无言,但又不想服软,就说:“没给周天子进贡,这事儿是我们的不对,我们以后改正。但周昭王的事儿,那都过去多少年了,谁知道是咋回事儿啊!”
双方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最后,楚国一看齐国这边人多势众,真打起来自己也占不到便宜,只好答应以后按时给周天子进贡,还和齐国签订了和平条约。这事儿一传开,其他诸侯国对齐桓公那是更加佩服了,都觉得齐桓公这“尊王攘夷”的口号喊得漂亮,还真能办实事。
就这样,齐桓公靠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在管仲的辅佐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每次会盟的时候,齐桓公那是威风凛凛,其他诸侯国都对他毕恭毕敬,就像一群小弟围着大哥一样。齐桓公的霸业,那是达到了顶峰,齐国也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三、鲁国的“倔强”与长勺之战
在齐国风光无限的时候,旁边的鲁国可就有点尴尬了。鲁国一直觉得自己是周公旦的封地,文化底蕴深厚,那是相当有优越感。可看着齐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心里还是有点酸酸的。
鲁庄公的时候,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了一件大事——长勺之战。这事儿的起因是齐国想扩张领土,就把目光瞄准了鲁国。齐桓公想着:“鲁国离我这么近,看着也不咋强,我顺手就把它收拾了,还能扩大我的地盘,多好啊!”于是,齐桓公就派大军去攻打鲁国。
鲁庄公一听齐国来攻打,心里那叫一个慌啊。他赶紧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们也是七嘴八舌,有的说赶紧求和吧,齐国太强大了,咱们打不过;有的说拼死一战,不能丢了鲁国的尊严。这时候,有个叫曹刿的人站了出来,他对鲁庄公说:“主公,让我跟着您一起去打仗吧,我有办法打败齐国。”鲁庄公一看,这曹刿看着挺自信的,就说:“行,那你就跟我一起去吧。”
到了战场上,齐国的军队那是气势汹汹,锣鼓喧天,就像一群饥饿的野狼,恨不得马上把鲁国的军队给吞了。齐军擂起战鼓,准备发动进攻。鲁庄公一看,着急了,对曹刿说:“他们都开始进攻了,咱们也赶紧擂鼓迎战吧!”曹刿却不慌不忙地说:“别急,先等等。”
齐军擂了一通鼓,看鲁军没动静,又擂了一通鼓,鲁军还是没动静。这时候,齐军的士兵们都有点不耐烦了,士气也开始有点低落。曹刿一看,对鲁庄公说:“主公,现在可以擂鼓进攻了!”鲁军这才擂起战鼓,士兵们像猛虎下山一样朝着齐军冲了过去。这齐军本来就有点松懈了,被鲁军这么一冲,一下子就乱了阵脚,被打得节节败退。
鲁庄公一看齐军败退,就想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他说:“别急,让我看看。”曹刿下了战车,仔细观察了齐军逃跑时留下的车辙印,又登上战车,远望齐军逃跑的方向,然后说:“可以追了!”鲁军这才追了上去,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这一仗可把鲁庄公给高兴坏了,他对曹刿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问曹刿:“你咋知道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该追击啊?”曹刿笑着说:“打仗这事儿,靠的就是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军擂了三通鼓,士气已经没了,咱们这时候进攻,当然能打赢啦。至于追击,我看他们车辙印很乱,军旗也倒了,说明他们是真的逃跑,所以才让您下令追击啊。”
鲁庄公一听,恍然大悟,心说:“哎呀,我以前咋不知道打仗还有这么多学问呢!”这长勺之战,让鲁国在齐国的强大压力下,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也让其他诸侯国看到了鲁国的倔强和实力。虽然鲁国在整体实力上可能比不上齐国,但在这场战役中,鲁国靠着曹刿的智慧,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