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十一章:百家争鸣(春秋争霸)

书名:华夏风云:从周到清的历史长歌 分类:历史 作者:凡尘落地 更新时间:2025-04-13 15:33:25

换源:
 

  一、孔子办学:古代版“教育网红”的诞生

在春秋这个乱糟糟却又充满活力的时代,除了各国打得热火朝天,思想文化领域也像开了锅一样热闹非凡,这就是著名的“百家争鸣”。而在这场思想盛宴中,孔子绝对是个超级耀眼的明星,堪称古代版的“教育网红”。

孔子本名叫孔丘,他生活的鲁国那可是周公旦的封地,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就像一个装满了知识宝藏的大仓库。孔子从小就对这些文化宝贝感兴趣得很,整天琢磨着古代的礼仪、音乐啥的。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有学校,想学知识得自己找门路。孔子就到处拜师学艺,把能学的都学了个遍,肚子里装满了学问,就像一个行走的图书馆。

孔子觉得,这么好的学问,不能自己藏着掖着,得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他决定办个学校,收学生讲课,这在当时可算是个新鲜事儿。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觉得挺好奇,就像听说了什么惊天大新闻一样。有人说:“这孔丘想干啥?自己办学校,能行吗?”也有人说:“去听听呗,说不定真能学到点东西。”

就这样,孔子的学校开张了。他办学可不像现在分什么三六九等,不管你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家的少爷,只要你想学,他都收,这就叫“有教无类”。一时间,孔子的学校里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有聪明伶俐的,也有笨嘴拙舌的,但孔子都一视同仁,耐心教导。

孔子讲课那叫一个精彩,他可不是干巴巴地念书本,而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把那些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比如说,他教学生要讲诚信,就会说:“你们想想,如果和别人约好了见面,结果你却不去,人家得多生气呀,以后谁还会相信你呢?”学生们听了,都觉得挺有道理,不住地点头。

孔子不仅教知识,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他整天念叨:“做人要正直,要善良,要尊老爱幼。”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一个个都变得有礼貌、有修养。孔子的学校越办越火,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就像一颗星星,在教育界闪闪发光,好多人都慕名而来,想成为他的学生。孔子也因此成了春秋时期最有名的老师,他的学生们就像一群小粉丝,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

二、老子出关:神秘智者的潇洒背影

在孔子忙着当“教育网红”的时候,另一位神秘的智者也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独特的身影,他就是老子。老子本名李耳,是周朝的图书管理员,这工作可不得了,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就像掉进了知识的海洋,想不博学都难。

老子这人,性格有点像隐士,喜欢安安静静地思考人生。他看着春秋时期各国打来打去,老百姓苦不堪言,心里就琢磨着:“这世界到底怎么了?怎样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呢?”想来想去,他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些想法都写在了一本叫《道德经》的书里。

《道德经》里的内容那叫一个深奥,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人还真看不懂。但就是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话,却蕴含着大大的智慧。比如说,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可不是啥都不干,而是不要过多地干涉老百姓,让他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这就好比种庄稼,你别天天在地里瞎折腾,该浇水的时候浇水,该施肥的时候施肥,剩下的就让庄稼自己长,说不定长得更好。

老子在周朝待了一段时间,看着周朝一天天衰落下去,心里有点失望。他觉得自己该换个环境,于是决定离开周朝,去寻找新的生活。他骑着一头青牛,慢悠悠地朝着函谷关走去,那背影,要多潇洒有多潇洒。

函谷关的守将尹喜,那也是个有学问的人,早就听说过老子的大名。他一看老子要出关,就赶紧拦住老子,说:“您这么有学问,可不能就这么走了啊,得给我们留下点东西。”老子没办法,只好坐下来,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道德经》,写完之后,就骑着青牛出关去了,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留下了一个神秘的传说。他这一走,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但他留下的《道德经》却像一颗智慧的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三、墨子的“维和部队”:兼爱非攻的践行者

除了孔子和老子,还有一位大侠般的人物也在春秋的思想江湖中崭露头角,他就是墨子。墨子和孔子、老子不太一样,他出身平民,更能体会老百姓的疾苦。那时候,各国之间战争不断,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今天被抓去当兵,明天房子就被烧了。墨子看着心里难受啊,就想:“得想个办法让大家别再打仗了。”

于是,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思想。“兼爱”就是说大家要互相爱护,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都要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别人;“非攻”就是反对战争,不要动不动就打打杀杀。这想法听起来挺美好,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要实现可不容易。

墨子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队伍,就像现在的“维和部队”一样,专门去阻止那些即将爆发的战争。有一次,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墨子一听,急得不行,连鞋都没顾得上换,穿着草鞋就往楚国跑。这一路上,他风餐露宿,脚都磨出了泡,但他也没停下来。

到了楚国,墨子见到了楚国的国君和准备攻打宋国的公输班。公输班是个能工巧匠,他发明了一种攻城的云梯,觉得有了这玩意儿,攻打宋国那是小菜一碟。墨子就和公输班来了一场“模拟战争”,他用腰带当城墙,用小木块当攻城工具,和公输班在桌上比划起来。公输班使出浑身解数,想出各种办法攻城,墨子都轻松化解。公输班没办法了,说:“我还有一招,但是我不说。”墨子笑着说:“我知道你想说啥,你不就是想杀了我嘛。告诉你,我来之前,已经派我的弟子带着守城工具去宋国了,就算你杀了我,楚国也打不下宋国。”楚国国君一听,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再加上攻打宋国确实没什么把握,就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墨子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阻止了一场战争,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他和他的弟子们到处奔波,宣传“兼爱非攻”的思想,虽然不能完全阻止战争,但也让很多人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在那个充满战火的时代,墨子就像一道和平的曙光,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他的思想也成为了百家争鸣中独特的一抹色彩。

四、百家争鸣:思想碰撞的盛宴

在孔子、老子、墨子等大咖的引领下,春秋时期的思想界那是热闹非凡,各种思想就像烟花一样,在历史的天空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认为只有制定严格的法律,才能让国家井井有条。他们觉得人都是自私的,只有用法律的强制力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就好比给每个人都戴上一个“紧箍咒”,你要是不听话,就念咒惩罚你。

兵家则专注于研究军事战略,像孙武写的《孙子兵法》,那里面的计谋一个接一个,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你怎么在战争中打败敌人。他们就像一群战争的魔法师,用各种奇妙的战术在战场上变幻莫测。

还有纵横家,这些人都是口才了得的外交高手。他们在各国之间穿梭,凭借着自己的一张嘴,一会儿劝说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结盟,一会儿又挑拨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像在玩一场复杂的外交游戏,把各国的国君们忽悠得团团转。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就像不同口味的美食,各有各的特色。他们互相争论,互相学习,就像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赛。在这场盛宴中,每个流派都想证明自己的思想是最正确的,都想让各国的国君们采纳自己的主张。这一场场思想的碰撞,不仅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治国理政和生活的思路,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春秋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那些闪耀的思想火花,至今还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