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均产四十担(5/6)
书名:红楼:心愿悬赏,开局惜春骑大马 分类:历史 作者:码上开花 更新时间:2024-07-31 01:55:34
京郊贾氏田庄。
栽种着土豆的田地边,早早的搭起了凉棚。
司农寺的官员,在凉棚中有说有笑,气氛很轻松。
吉时未到,人也没到齐。
随着午时将近,马车卷着烟尘冲到田间。
一身劲装短打的贾蓉跳下马车,跟司农寺的官员们见礼。
人群中,没有贾政的身影。
见他视线在周围徘徊,有一位司农郎中笑道:“爵爷可是在寻找贾郎中?今日家中有大喜事,他告假了。”
旁边的老郎中笑骂道:“你卖哪门子的关子?
元妃娘娘要省亲的事儿,贾爵爷还能不知道?
我们快点忙完,让爵爷能早点赶回去庆贺,才是正经。”
皇帝下到司农寺的圣旨,语焉不详。
只是说宁府的贾蓉发现了一种新庄稼,亦菜亦粮,产量颇高。
司农官员们笑骂‘姓贾的真是好运气’,心里其实没太在意。
多一种杂粮罢了。
每隔三五七八年,总会多一两种杂粮。
有的太娇贵,种植不易。
有的产量低,没有推广价值。
有的口味太差,牲口都不愿吃。
反正杂粮总有种种缺点,报个祥瑞也算锦上添花。
五谷的名头喊了几千年,也没多出来一谷……
日头走到正中,吏员们在贾氏子弟的协助下,已丈量完土地,画成一亩亩的小方格,开始挖土豆。
旁边的大秤,实时计量,书吏在统计的同时,也会高喊出来。
“一担二——”
“两担七——”
“五担四——”
“九担六——”
随着产量破十担,凉棚中的官员再也坐不住了。
纷纷跑到称重处查看。
“多少了?”最先找贾蓉搭话的老郎中,急切的询问:“可曾称量错误,检查过秤砣没有?”
领头的郎中蹲下身,捡起一块土豆颠了颠重量,激动道:“不会有错,这两大堆,重量绝对超过了十担!”
话音刚落,用袖子将土豆上的泥土擦了擦,直接送进嘴里,咀嚼半晌后,点评道:“口感细滑,无异味,此物是上好的辅粮!”
当书吏报出二十担时,所有的司农郎中都开始生啃土豆。
三十担的报数,书吏的嗓子都喊得沙哑了。
最后,定格在三十八担六。
“一亩地的产量,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这块地太肥沃,是特例。”领头的郎中的声音在颤抖,指向旁边的地,“挖,都挖了,全部都称称,看看均产。”
在座的都是行家,分辨得出土地的肥力。
刚刚挖开的这一亩地,有沙有石,绝对算不上良田。
可是没人出言反对,都挽起袖子,加入了挖土豆的行列。
这一挖,就挖到了傍晚。
就连本属于贾蓉的那一半土豆田,都被激动的司农寺官吏们抢着挖开了。
最低亩产二十九担八,最高亩产过了五十担!
算出的均产是三十六担八。
领头的郎中大笔一挥,改成四十担,开始写报功的折子……
“……均产四十担,实乃国朝之幸,无愧祥瑞之名……”
承乾殿里,无舌声线颤抖的念着报功奏折,上面有八位司农郎中的具名。
“四十担?”当今呢喃道。
“均产近三十七担。与奏本一起送来的,还有详细的各亩地的产量数据,证明所言非虚。”
无舌将奏折和书吏记下的初始数据,一一摊在书案上,帮忙解释了一句:“罗郎中觉得,凑个整数报上来,效果会更好些。几位司农郎中都是至诚君子,并非想欺瞒陛下。”
当今不在意的摆摆手,拿起奏本看了一遍又一遍。
“最低的亩产,都要三十担了……即使京郊的田庄都是良田,推广全域时,产量打个对折,也有十五担,是主粮的五倍,杂粮的三倍!”
承乾殿里。
身穿黄金袍服的中年人,在来回踱步。
表情时而激动,时而哀伤,时而狂喜,时而落泪。
“土豆要是能早十年被发现,早些育种,早点推广,哪有‘岁大饥,卖儿女’的惨事?
晚了十年啊……也不算太晚,现在开始育种,五年就可推广到各级州县,十年就能推广到整个新朝!”
承乾殿的灯火,持续到三更天。
当今在离开前,顺嘴问了一句:“宁府的小子在哪?”
无舌连忙答道:“在田庄,跳着脚叫骂司农郎中们做事不地道。”
“在田庄就好,还算识大体,没跟着瞎折腾。”当今点点头表示认可,又好奇问道:“他皮痒了?为什么骂司农郎中?”
无舌呵呵笑道:“郎中们为了检验亩产,把本属于他的那一半田地也挖了,挖出来的土豆,称量过后就不管了。
属于司农寺的土豆,正在往大库房运。
为了运输,郎中们又把马车、驴车、板车都抢走了……贾蓉正带着宁府的仆役和庄户,哼哧哼哧的往回背土豆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