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尾声 梦,梦人之梦(二)
书名:好梦流年 分类:现言 作者:山河女儿 更新时间:2024-08-06 15:06:22
再说史微的男同学、男朋友。
我们知道,和赵慧琴一样,林涛第一年没有落榜,上的是专科线,但他没有去读。第二年林涛没有上线,第三年林涛考上一所重点本科,进入中文系就读。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进入大学以后,他真正走错了一子棋:一年半以后,他置前途于不顾,在那所别人梦寐以求的学校自动辍学了。这是一件非常、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而据知道他退学原因的人说,他竟是因为喜欢史微但得不到史微和父母理解的原因造成的。说实在的,这就更加让人叹息了;因为这在史微是一点儿都不知道的事情。作者就这个问题之所以想多说几句,意在告诫后来人: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你一定要让对方明白地知道你坚如磐石的心意;如果对方真的无意,决不对不爱自己的人继续付出恋情!爱情的本质是彼此奉献、互相愉悦,而如果我们明明知道对方不爱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必要单方继续默默付出?年轻人,你们永远要记住:面对一份明知无望的感情,你唯一要学会的就是放弃。爱情的美丽在于坚定不移;爱情的可贵在于忠贞不渝;可这得有个前提,那就是你爱的人也在爱你。你必须明白,爱情的本质是彼此奉献、互相愉悦;所以当你知道所爱的人不爱你时,放弃就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和美德!放弃于人于己都意味着宽广和平坦。你要知道,没有人希望看到你因为一份无望的感情而沉沦!如果有人对你的沉沦暗自庆幸,那肯定是一种不可饶恕的自私;你更该知道你是做了一件怎样不值得的蠢事!人生的路很长,而关键的几步是青年时期;这也是我们情窦初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决不耽误安生立命的前途。回到本文,我们就林涛再来说说史微。史微从广州回来心力交瘁,没有着落,这时有人向她提亲,她同意了。此事之后她初次听二伯说,林涛父亲对他讲,她没有把高中读完;如果能够高中毕业,她都可以去他那个工厂顶他的班。史微不禁想:“我知道您们有前提、有条件,我也知道我不够资格。不过,我从不想高攀,我是农村姑娘,嫁在农村很好。我需要亲情的温暖,不需要别人对我挑三拣四。”九零年五一,此时早已名正言顺是秦安之未婚妻的史微出差去省会,因知道赵慧琴在此大学学习,就去看望赵慧琴;此时她才知道林涛也在同一所学校读书。赵慧琴说林涛的状况很不好,贺老师似乎为他操碎了心。赵慧琴并没有说林涛因为什么,只邀请史微一起去看望林涛,但那天太晚,男生宿舍的大门已经关了。史微第二天一早离开,特意去湘大看望秦安之。九三年寒假,已经做父亲的秦安之攻读硕士放假回家,听其哥哥说,贺老师请他回来后一定去她家一趟。秦安之不是贺老师的学生,与林涛没有交往,史微琢磨不透这是为何?不过秦安之拜访贺老师后也没有与她说什么。九四年暑假,秦安之夫妇去政府办事,偶遇林涛,史微这才知林涛已经放弃学业。林涛邀请她夫妻一起吃午饭,史微意欲拒绝,林涛说:“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亲戚呢。”史微得知林涛辍学因为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史微的观念里,没有什么能够与理想相提并论!考上大学而又弃之,走近理想而又离开,这是没有机缘走进大学校门的她无法想象、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的。她非常为林涛感到遗憾和可惜,觉得事情未发生之前他们其实可以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解开他心中的那个结。史微并不以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应该负多大的责任,因为她态度一向明朗;但是,她也不希望任何人因她而过得不好,她觉得那是一种罪,她微贱的生命担待不起;因此她曾两次去看望贺老师一家及林涛。后来得知林涛结婚的消息,如释重负的史微托一鲜花店送去一篮祝福的鲜花,她衷心地祝福他们幸福永远。不管对方是谁,谢一铃、张德祥、柳锦云夫妇、江豪、吴笑梅……是的,恩怨过后,她心里只有祝福,她祝福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幸福、美满!
邓磊第一年就考上了医学院,后来读了研究生,又读了博士。现在他在一家有名的医院工作,不仅是名医,还担任一个重任职务。
魏建东回乡后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教书育人,这是崇高的职业;因为在那片贫瘠的地方,无数的希望在这里播洒,发芽,成长。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比做一个“鲁迅第二”,他现在的工作没有意义呢?恰恰相反,他撑起了那片天地的一切希望!作为朋友,魏建东肯定没有想到,他对史微的劝告:“不要把自己关在孤独里。即使不能敞开心扉地对人说,也要用手中的笔勤奋地耕耘自己的心田。导师的作用固然大;对于自己,导师必不如自己。”史微是怎样地铭记于心!它成为持久的劝慰和鼓励,与张武直击心扉的告诫:“驾驶你的笔,不要让它颓废。当辛劳把你折磨,荒凉把你侵袭,想一想荒漠里的仙人掌吧,他们可是越砍越疯长的,他们可是不畏黄沙狼烟三千里!”在史微脆弱的时候,奄奄一息的时候,犹如上帝的光芒,给予她启示和力量。史微永远不会忘记这些警策良言。她感谢上天赐予她这样的同学、朋友!
姚尧、戴铭、张德仁、唐大业走上了仕途。史微祝福他们步步高升,也希望他们永远记得陈明在人生座谈会上所说的话。那一次,陈明和李小明有过一番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争论,陈明所说的那一番话,那可是一个血性男儿应该追随实现的理想啊。现在,不管舆论怎样宣传男女平等,事实上,这是一个男权世界,男性获得机会的几率要比女性获得机会的几率大得多,男性的力量强大,男人的臂膀结实。陈明现在何处?不用讳言,三十几岁的人是青年也好,中年也罢,都是现今社会的中坚力量,再过几年,就是各个领域挑大梁的人。姚尧说“未有鉴之……不敢有所叛逆……”如果我们的社会确实有待完善,身为男子汉有什么理由推卸责任?但愿陈明不忘夙愿;但愿我们的国家有无数个陈明;但愿我们真正强盛起来,但愿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愿世界的眼睛都敬佩、向往地看着东方的中国!
最后,我们再回头交代史微和秦安之的故事。
从首章我们已经得知,史微和秦安之结成了夫妻。这是一个言情大师琼瑶式的故事,迂回曲折,死去活来,满城风雨,最后由机缘、巧合加天意把他们凑成一对冤家。林涛评价秦安之追逐史微时用了四个字“心向无敌”,而史微更相信是上天的安排。如果说一个人的身体从一而终是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完美,那么史微感谢上天的成全;因为这在她只是一种幸运。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史微曾经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农村男孩,她并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从一而终”,她属于秦安之,完全是一种天意。社会进步到今天,说这些话很不合时宜,但没有能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史微,曾经被那么多道貌岸然的人怀疑、指责、非议的史微,她承认自己性格上有许多缺陷,可她相信自己始终活得清白、真诚、坦荡。她想问那些曾经对她口无遮拦的人:“你敢对天发誓,你比我活得更加清白、纯真、诚挚吗?你的灵魂比我干净多少?”史微不怕得罪世上任何一个人,史微只想说:“请不要随便用那么多严重的词语指责一个女孩,请尊重女性、爱护女性!不管人类怎样发展,只要还有性别之分,女性的角色总会是女儿、妻子、母亲、姐妹。爱女儿是父亲的本分,爱妻子是丈夫的本分,爱母亲是儿子的本分,爱姐妹是兄弟的本分,所以请用爱护的心态对待你周围的女性!”是的,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史微相信缘分天定;因此她衷心感谢上天对她的慈悲和怜爱!李商隐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不管这首谜一样的诗写的是什么,史微说:“我斗胆借用此诗对自己的情感作一个总括,我想我的夫君也自有他的一番感慨;这已不在我的话语范围了。”
其实,他们夫妻之间有许多堪称经典意义的对话、思想、行为。在理想和现实的衔接过程中,在传承、坚持、摈弃、吸取、反抗、妥协、挣扎、糅合的当儿,许多妙趣横生的语言应运而生。秦安之说,他当初不知道史微是他高一的同班同学;秦安之说,史微救了他,他救了史微,他们是互相挽救了对方;秦安之说,史微说,秦安之、史微还说了什么呢?如果您感兴趣,如果您敢直面人生,那就请看另一部书《板结的土地》吧。
至于史微的理想,它真的成了梦。它是屈原的《离骚》、《天问》,它是贫病交迫的杜甫,它又是李后主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她表白:“人说女儿无大志,我是心心念念想做一个居里夫人、撒切尔夫人、班昭、蔡文姬、李清照式的奇女子,为社会,为人类捧奉出自己的生命之花。我也曾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尽管我痴心不改,我还是蹉跎了岁月。如今我像米虫一样活着,所有的成就只是生养了一个孩子。我这么说,你们是否觉得可笑?人生本来啼笑皆非,但我还是要说,如果可以,如果还有可能,我依然希望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当然,我也知道,梦,永远是梦;可人活着岂能无梦?”这正是:
陋室无铭,朝夕念,平生一诺。缘底事?及笄初誓,许身操学。佳句虽无双竹简,旧书却有三囊橐。慕易安,不问岁和年,丹心托。
青史梦,何对错。挥毫女,休言弱。且放开襟量,与天同酌。胆似先农坛后瀑,情如熊首山中壑。假神技,夙愿绣成文,犹奇作。
《金缕曲》曰:
人类灵魂路,几盘旋、高低往复,莫猜归处。东海昆仑无伯仲,各有传奇无数。水与土、捏成儿女。清浊随人如影伴,究缘由还往源头去。东出日,每西暮。
多情总把痴心驭。叹当年、开天辟地,壮哉盘古。无缝天衣天崩后,漫说而今如故。血汗泪、殷勤生旅。寂寞如风吹孤独,到人前化作丝丝雨。肠百结,情千缕。
《史微歌》曰:
曾经年少盟誓的梦
写在日记里没有人懂
自己珍惜自己看重
一世追寻但凭一腔孤勇
为了这植根心田的梦
我们在尘世里努力挣扎
最后却活成了笑话
梦啊梦啊
它在现实的冲击下
碎啦碎啦
谁是前进的盟友
谁怀爱的初衷
我们歃血立誓孜孜以求
却在时光里碰得头破血流
我们把爱抛到脑后
忘却初衷寻找利益盟友
得到的却是雨恨云愁
爱啊爱啊
它在岁月的洪流里
没啦没啦
孤独行走于熙攘的人丛
默默承受钻心伤痛
生命的血液凝固又奔涌
心的沃土灵魂再悸动
那是热爱重拾的梦
纵然遭遇天崩地塌
纵然现实无情碾压
爱啊爱啊
它已起死回生
不再害怕
梦啊梦啊
它在丰盈的心灵里
犹有根芽
犹有根芽
2001年至2005年于长沙初稿
2021年7月21日完成第二稿
————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