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异数
书名:刚柔之间 分类:都市 作者:作家DQSpLo 更新时间:2025-04-12 18:02:45
清晨五点四十三分,Z市东区建筑工地。
林韵秋踩着露水,沿着尚未浇筑完成的地基边缘缓步走着。工人们七点才到,此刻工地空无一人。她脚下是精心计算的钢筋网格,像一座未完成的迷宫,映着微弱的晨光。
她在东南角停下,从工装背心内袋取出那个被工人们称为“怪物“的自制罗盘——铜质底盘上刻着传统八卦,却又融合了力学应变公式和地质断层标记。林韵秋蹲下身,将罗盘平放在裸露的土层上,闭上眼,右手指尖轻触土壤。
“你在说谎。“她低语。
罗盘指针微微颤动,在“坎“位停下。林韵秋皱眉,从口袋掏出一个小皮本,记下数据和时间,然后取出卷尺,测量了地基这一角的深度,与图纸核对。
“相差三点六厘米。“她喃喃自语,眉头紧锁。
工地的霓虹灯突然亮起,照亮了她汗湿的额头。三十四岁,却常被错认为二十七八,不是因为天生丽质,而是那种不谙世故的专注神情。她穿着标准的工程师套装,唯一的例外是衣领和袖口——全是真丝内衬,隐藏在粗糙工装下,只有她自己知道。
“又来这么早?“
粗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韵秋没有回头,继续测量着:“老张。地基东南角沉了。“
“才开挖,怎么会沉?“张维,六十岁的老工程师,Z市建筑界活化石,蹲在她身边。
“地下有水脉,图纸上没标。“
“你又开始你那套神神叨叨的了。“张维嗤笑,却不敢彻底否定,因为过去三年,这个“神叨叨“的女人准确预判了七处工程隐患,“凭什么?“
林韵秋抬起头,眼神平静得近乎冷酷:“清代《芥子园五行志》记载,此处原有泉眼,民国填埋。水流不会因为我们画了图纸就改道。“
“荒谬!我们有仪器——“
“下雨天,这片区域的老人膝盖都会疼,“她打断道,“地质报告数据是去年夏天的,现在已经春天,地下水位升了。“
张维沉默。这荒唐的论证逻辑,偏偏在林韵秋嘴里说出来,就有几分可信度。
“我建议重新勘测,东南角地基至少要加深二十厘米,增加防水层。“林韵秋站起身,拍掉裤子上的泥土。
“会延误工期。“
“塌了会死人。“她看着张维的眼睛,“你选。“
这就是林韵秋——Z市建工集团的“异数“,被同事们戏称为“混凝土巫师“。三年前从名校土木工程系毕业,拒绝大城市高薪邀约,偏要回到这个四线城市的建筑工地。起初人人以为是关系户,直到她指出总工程师的计算误差,当着业主的面。
那次会议后,项目组组长想开除她,董事长却破格将她调到核心技术组:“这孩子,有她爷爷的影子。“
林家在Z市是建筑世家,爷爷参与过五十年代的城市规划,父亲主持过九十年代标志性高架桥建设。林韵秋是家族第一个女工程师,更是唯一一个痴迷古籍《鲁班经》和《营造法式》的怪人。
她的办公桌上,精密计算器旁放着一本残破的《齐民要术》;笔记本电脑壁纸是《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手抄本;而她的毕业论文《五行原理在现代混凝土配比中的应用》被导师评为“匪夷所思却有效“。
“你真的要为这事延工期?“张维问,“陈总今天要来视察,他最讨厌计划变动。“
“事实就是事实,混凝土不会因为陈总情绪好就多扛十吨。“林韵秋收起罗盘,语气平淡如述家常,“我会告诉他。“
张维叹气:“好歹,委婉点说?“
林韵秋眨眨眼,似乎在思考“委婉“这个概念,然后认真地点头:“我会试试。“
七点整,工人们陆续到达。林韵秋站在工地办公室门前,盯着每个人的安全帽位置,有偏的立刻出声纠正:“左偏三厘米,撞到脚手架会死。“语气冷静得像在讨论天气。
工人们早已习惯她的直白,不再反感,反倒形成一种默契——林工要求苛刻,但从不让人冒险;她刻板古怪,却是工地上最可靠的保障。
“林工,昨天浇筑的C区水泥,我加了你说的那个比例。“年轻工人小李低声报告。
那是林韵秋私下调整的配方,加入少量石灰和草木灰——标准外的古法,她坚称这样能提高湿度适应性。
“明天来看效果。“她点头。
办公室内,项目经理刘坤正在准备汇报材料。见林韵秋进来,他表情复杂:“陈总九点到,你那部分汇报,能不能……正常点?“
“什么叫正常点?“
“就是,“刘坤斟酌着词句,“不要再提什么'地气''水脉'之类的词,就说科学依据……“
“我只说事实。东南角地基需要加深,增加防水。“
“依据呢?“
“我的判断。“
刘坤扶额:“林工,你是顶尖人才,但这不是古代,我们需要数据支撑。“
林韵秋从工装内袋掏出笔记本,翻开密密麻麻的手写记录:“三年来我在Z市记录的467处土壤样本分析,与地下水位关联图谱,以及……“她顿了顿,“我爷爷1953年的原始勘测记录。这片区域下方有古河道。“
刘坤愣住:“你爷爷的……你怎么会有?“
“我家祖传的图纸柜,世代收藏Z市地下结构图。“她语气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我回来就是为这个。“
刘坤哑口无言。林韵秋的怪异举止背后,原来另有深意。
“九点会议,我只说结论和必要的补救措施。“她合上笔记本,“不会提'地气'。“
“谢谢。“刘坤如释重负。
林韵秋没再说话,走向她的办公桌。那是整个工地上最干净也最奇怪的区域——桌面一尘不染,文件分毫不差地对齐;墙上贴满了Z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用红线标注着什么;抽屉里五种不同硬度的铅笔整齐排列,因为“每种土壤需要不同的笔触“。
她取出笔记本电脑,输入密码——她的密码是Z市地下水系统的主管道长度:7834。
邮件列表中,一个未读邮件来自陈明远。点开,只有简短一行:
“今晚有空吗?我回来了。已经三个月零五天。“
林韵秋嘴角微动,这是她最接近微笑的表情。陈明远,她的大学同学,现在是省会设计院的结构专家,也是她的丈夫。婚后大部分时间两地分居,各自为事业打拼。
她回复:“有重要发现。东南区块地基问题。晚上七点,老地方。“
发完邮件,她拉开抽屉,取出一盒精准到毫克的咖啡粉,倒入保温杯,加入87滴热水——早上的精确剂量。然后取出自己的午餐:糙米饭配三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摆成精确的三角形。同事们早已习惯她的怪癖,不再侧目。
咖啡入喉,林韵秋感到触觉敏感症缓解了些。她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施工图,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修改着东南角地基的参数。背后,工地传来机器轰鸣,钢筋水泥在她的规划下逐渐成型,如同活物生长。
触摸屏幕一角,她轻声自语:“地下的错误,总有人要纠正。“
墙上日历显示:2023年4月15日,距离城市天枢中心工程启动,还有三个月。而林韵秋与命运的交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