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秦李白引领《天天日报》崛起,瞄准和记黄埔
书名:港岛:开局打造金钱帝国 分类:都市 作者:直播不直 更新时间:2024-08-31 19:34:00
秦李白此举实则是给了汇丰赚钱的机会,沈粥自然乐于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策略是由高盛的两位高层告知秦李白的,他们将在美国方面予以配合,确保资金实际上并未离开美国,仍保留在高盛账户中。
在此过程中,汇丰扮演贷款者的角色,秦李白作为借款人,而高盛则充当担保人,从中收取手续费。
表面上看,秦李白似乎没有从中直接获益,但他避免了高额的税金,又能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港岛的投资,可谓三赢的局面。
其中,汇丰获利最多,高盛次之,秦李白虽未直接获利,却免去了巨额税款,实现了资金的有效利用。
秦李白轻描淡写地说道:“当然确定,美国政府的税收政策太过分,我宁愿将这部分利润留给汇丰,也不愿白白送给美国政府。”
沈粥听罢,开怀大笑:“对,您说得对极了!钱不该落入那些无耻的美国人手中!”
在殖民地长大的沈粥,对美国佬总是颇有微词,这番话恰好触动了他的心弦。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承诺:“我以个人名誉担保,秦先生的这笔抵押贷款,我们将提供最高额度,至少65亿港币的贷款额度,绝对没问题!”
沈粥慷慨解囊,秦李白自然也收获了满意的结果。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秦李白深思熟虑后的智慧抉择,展现了他在商海中的过人之处。
这场看似简单的交易,实则是资本运作的巧妙布局,不仅解决了资金流动的难题,更彰显了秦李白在金融领域的独到见解和高超手腕。
话说在1978年的金秋时节,香港半岛酒店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秦李白。
这天,他应约而来,准备与一群老前辈共饮香茗,畅谈天下事。
就在前一天,整个香港都被《天天日报》的两则重磅新闻震惊得目瞪口呆。
然而,今天,《天天日报》再次成为焦点,但这次不是因为新闻,而是因为它自身的业绩报告。
自《天天日报》进行改版并实行收费政策的15天以来,其销售数据令人咋舌。
总计销售了501万份报纸,平均每日销售量达到33.4万份,最低也有28.1万份,而昨日,借着那两则震撼新闻的东风,竟售出了44.5万份!
这数字,简直让整个香港都为之震动。
要知道,在当时,全香港的人口也不过480万左右,这意味着每10个人中,就有1个购买了《天天日报》。
如此成就,让整个报业界乃至娱乐圈、商界、政界都为之侧目。
对于娱乐界而言,《天天日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无论是明星的名声还是作品的口碑,都可能因这份报纸的评价而发生巨大变化。而对于商界和政界来说,掌握舆论的《天天日报》无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天日报》与港岛原有的报纸巨头《东方日报》相比,它的受众群体更为广泛,不仅覆盖了普通大众,也吸引了精英阶层的关注。
这种全面的影响力,让《天天日报》成为了真正的报业王者。
秦李白,这位商业巨擘,随着《天天日报》的崛起,其在香港的地位再次得到巩固。他手中握有的这份影响力巨大的报纸,无疑使他的财富与权力更加稳固。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角落,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东方日报》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马城坤,马家第二代的领军人物,此刻正坐在首位,脸色铁青。
他所领导的《东方日报》,曾是报业的佼佼者,但现在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天天日报》的异军突起,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报业格局,也让《东方日报》的日销量急剧下滑。
从原先的15万到17万份,跌至11万份左右,甚至被《星岛日报》超越。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马城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城坤一大早就召集了《东方日报》的主要成员,试图找出对策。
然而,会议室内的沉默如同死寂,每个人都紧张地等待着,生怕成为老板发泄怒火的对象。
终于,马城坤无法忍受这种压抑的气氛,猛地一拍桌子,发出了一声巨响,打破了沉默。
他要求众人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何《天天日报》能如此迅速地崛起,并对《东方日报》造成如此巨大的冲击。
面对马城坤的质问,会议室内的气氛更加紧张。
每个人都明白,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曾经的报业霸主《东方日报》可能真的会被《星岛日报》取代。
这场报业间的较量,不仅仅是销量的比拼,更是影响力和舆论控制权的争夺。
秦李白与《天天日报》的崛起,无疑是对传统报业格局的一次重大冲击,而马城坤和他的《东方日报》能否应对这场挑战,成为了整个香港关注的焦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香港的媒体行业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报业的未来,充满了变数和机遇。
秦李白与《天天日报》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下去,成为一段传奇。
而马城坤和他的《东方日报》,又将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场报业风云,不仅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香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它反映了信息时代下,媒体力量的崛起与变革,以及个人与企业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在一辆奢华的劳斯莱斯银影轿车内,秦李白正穿越繁忙的街道,驶向半岛酒店。
他的心思,却早已飘向了即将到来的一场重要谈判。
前一天,他向沈粥表达了自己对汇丰银行手中持有的和记黄埔35%股份的浓厚兴趣。
和记黄埔,这个名字在商界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贪婪的目光。
即便忽略掉它所拥有的广阔土地和一系列上市公司的股份,仅凭其在港岛的船坞和码头资产,就足以令任何一位香港的商贾心动不已。
自从成功夺取青州英泥公司后,秦李白对系统标注的李跑跑——这位商界巨擘剩余产业基石的兴趣愈发浓厚。
长江实业是李跑跑的首要基石,由于李跑跑本人持有最大股份,秦李白明白这并非易得之物。
加之,没有了之前的基石支撑,长江实业未来的辉煌注定无法重现。
于是,秦李白的目光转向了九龙仓公司和和记黄埔。
九龙仓,不过是李跑跑通往和记黄埔的一块跳板。
秦李白深知,要夺取和记黄埔的控制权,才是真正的挑战。
借助梁安德的商业网络,秦李白深入挖掘了和记黄埔的商业情报。
他发现,和记黄埔掌握着香港这座城市的最大财富源泉——港口码头的钥匙!
香港的集装箱港口,尤其是葵涌货柜码头,自去年起便稳坐全球第一大吞吐量港口的宝座,直至二十年后才被新加坡超越,三十年后则被中国内地取而代之。
葵涌的九大码头,每年处理的集装箱数量超过千万,日日夜夜,无论风雨,都为所有者带来滚滚财源。
在这九个“印钞机”中,和记黄埔占据着四号、六号、七号、九号码头,其财富积累速度无人能及。九龙仓则拥有另外四个码头。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