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18章:秦李白革新《天天日报》,引领报业新时代

书名:港岛:开局打造金钱帝国 分类:都市 作者:直播不直 更新时间:2024-08-31 19:34:00

换源:
 

  但他也坚信,只要策略得当,即使面对再强大的对手,也能找到突破的路径。

话说,若非韦建邦,那个秦李白麾下首个S级人才,给他来电提及,经过革新后的《天天日报》即将面世,秦李白差点儿就把自家的这份报纸给忘了。

毕竟,在动辄十亿的金融投资和两亿的超市烧钱计划面前,区区两三百万规模的报社,确实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报业虽小,其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在这个尚未被互联网浸染的时代,报纸,对许多人而言,几乎是真理的化身。

它所刊载的内容被视为事实,报纸本身便是无冕之王。

加之秦李白对传媒行业的热忱,即便事务繁忙,他还是抽空前往位于九龙油麻地的《天天日报》总部。

当初收购报纸后,秦李白不仅确立了以韦建邦为首的一流团队,还追加了三百万港币的投资,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新版《天天日报》前十日免费发行。

对此,韦建邦及其团队并未异议。

毕竟,新报问世,短期免费发行的做法,业内早有先例。

然而,秦李白曾构想新版《天天日报》永久免费,但深思熟虑后,他意识到这一模式在当时的香港行不通。

并非成本问题,以自家印刷厂的生产能力,每份报纸的印刷成本仅为零点二至零点五港币,再加上运输费,不超过一块港币。

即便日发行十万份,成本也不过八万港币,且量大从优。

考虑到报社运营成本,维持十万份销量的报纸,每月开支不超过百万港币,对秦李白而言,这完全负担得起。

关键在于,免费报纸在当时难以推行。

作为报纸,免费意味着主要收入来源为广告和舆论影响力,这就要求报纸必须尽可能多地分发到市民手中。

但这如何实现?

自然得依靠报摊和书店。虽然市民乐于接受免费报纸,但报摊和书店的老板却未必。免费报纸无法带来利润,还会抑制其他付费报纸的销售,间接影响老板们的收入。

长期以往,哪位老板愿意无偿分发?

此外,香港人的道德水平也不宜高估。

免费报纸可能被大量领取,用于生活琐事,甚至成为废品回收站的小老板们牟利的工具。

相比之下,同行的敌意反倒是次要问题。

在非互联网时代,免费报纸要么是愚蠢之举,要么需要亿万财富支撑,以免报纸沦为柴火或废品。

鉴于此,秦李白放弃了永久免费的想法,仅决定前十期免费,以此吸引潜在读者。如同网络小说,前期免费,方能吸引更多读者。

在《天天日报》的总部,韦建邦与六个部门负责人一同等待秦李白的指示。

秦李白坐定,询问明日报纸的安排。

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韦建邦,秦李白留意到这一细节,韦建邦显然已树立起权威。

韦建邦提出沿用旧渠道,直接将报纸送至报摊。

秦李白未置一词,认为此建议中规中矩,与S级人才的期望有所差距。

考虑到韦建邦年轻、初掌大权,且无系统辅助,即便是天赋异禀,也难免有所局限。

秦李白心中已有盘算,他深知,要想在报业立足,仅凭传统渠道远远不够。

他打算结合现代营销策略,利用社交媒体和线上平台,打造报纸品牌。

同时,他考虑引入互动环节,如在线投票、读者投稿等,提升读者参与度,增强报纸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秦李白计划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投放广告,提高广告效益,从而弥补免费发行带来的损失。

他还设想,未来或许可以推出数字订阅服务,既满足环保需求,又能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秦李白明白,报业的未来在于创新与融合。他决心将《天天日报》打造成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媒体旗舰,引领香港报业进入新时代。

翌日,《天天日报》如约发行,免费的头十期吸引了大量读者关注。

秦李白的策略初见成效,报纸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广告商纷至沓来。

在秦李白的带领下,《天天日报》逐渐成长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不仅在传统报业占据一席之地,更是在新媒体领域崭露头角,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秦李白的报业帝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话说秦李白,这位报业界的新兴巨头,正和他的团队围坐在一起,商讨着《天天日报》的发展大计。

韦建邦,这位S级的顶尖人才,正努力地跟上秦李白的思路,试图展现自己的价值。

秦李白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中带着几分沉思:“咱们得明白,香江的几百万人,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读者。

但如果我们随便发发报纸,那十万份就像扔进海里的一滴水,根本激不起半点浪花。要想让这份报纸真正扎根,我们需要的是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的读者基础,而这背后需要的人力成本,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韦建邦身上:

“所以我只打算免费发放十天的报纸,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韦建邦立刻接口:“当然是为了吸引市民订阅,把他们变成我们的忠实读者!”

秦李白满意地点点头,对韦建邦的敏锐反应表示赞赏:“正是如此。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