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七十八、犁地北疆(一)

书名:伏羲王朝传奇 分类:历史 作者:东越孟明氏 更新时间:2025-05-13 22:02:00

换源:
 

  少昊终于得以继位了。少昊成为了大伏羲氏族新一代的首领。然而,此时的少昊,在接受了各个部部落称贺的同时却发现,自己能实际掌控的地域和范围其实很小。虽然少昊可以在部落首领和族长会议时发号施令,但少昊明白,他的这些权力来自于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的实力。不夸张地说,此时的书戚堪称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位帘后弄权的太后,虽然看起来实际掌权的是她的儿子少昊。

我们不知道书戚和少昊在接到共工氏族长大行位意欲北征的报告的时候是怎样地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毕竟对于自己部落的扩张和利益的收入是每个部族都希望的,而现在为了少昊的继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共工氏去啃下北疆之地。这样地无可奈何,也却只能让花随流去。然而这样的矛盾终于在少昊后期集中暴发了,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的中央部落,也就是位在穷桑的少昊部落给共工氏大行伯发去了准予北讨的命令,可以合理猜度一下:我大伏羲氏控厄四方,以历数代,四方部落无不膺服。族内部众无不钦服。而今据共工氏大行位来报,北方有柔利国、牛黎国仍为不服。现大伏羲国即命大行伯率共工氏之族兵,亦我大伏羲氏之族兵扫平北疆,扬我大伏羲氏之威,膺我大伏羲氏之力。命令由少昊之意颁布,派遣使者向大行伯传达。

前面说到,在前首领太昊在位的时候,为了规避太昊与祝融氏少窫窳之争,大行伯自愿退出,如大行伯的意思一样远游去了。然而大行伯向何方远游去了?大行伯像他的祖先共工一样,率少数人向北方游历而去,目的就是为了去查明这些柔利国和牛黎国这两个部族的实际情况。

《山海经》中说,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厀,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据《汉书》记载:“儋耳者,大耳种也。”《山海经·海内南经》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任数》载:“儋耳: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即此国也。锼,意为镂刻(一种使木石透空的特殊工艺)无骨是指体无骨骼。形容体态柔软轻盈。

我们之前寻找过帝俊。曾经就提到过禺号,这是帝俊之子,是大伏羲氏族的纯血缘的部族。禺号之后,就是这个儋耳国,儋耳国的特点就是部族首领如同现在女孩一般钻了耳孔,并戴着大的耳环。只是这只耳环并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神权的象征。再之后就是这牛黎,柔是树木可曲可直的意思,利是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黧”是“黎”的异体字。“黎”与“利”同源,后分化。黎,金文(结满籽实的禾穗)(刀,收割),表示割黍米。黍米是远古百姓的主要粮食。

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是帝俊的子孙在北方建立了这个部族,并带去了相对先进的耕种技术,这个部落应该是是盛产黍米,并且产量很高。因为产量很高,所以人们练就了成熟的割取成熟黍米的技巧,并且在进行收割时体态轻盈,并且很有可能有了根据这些劳作而演变来的舞蹈。面共工氏大行伯此次要讨伐的就是这个帝俊的后代的牛黎国以及在牛黎部族边的柔利部落。

这样的情形是令少昊和书戚,想来是很尴尬的。但是仍然同意了大行伯北讨的意见。而对于大行伯的共工氏族来说,挥之不去的阴影是因为共工氏自与祝融氏一战以来,无论是第二代的康回,还是灶王母以及鲲鹏时代的共工氏,参与的战争无不与悲惨收场。并且此次讨伐既是由共工氏族自己的意思,胜负是未知的。在太昊时代和逐渐强势崛起的昊嬟时代,大行伯都不敢发起这场战争。但是一旦昊嬟去逝,大伏羲氏族一时无主,令大行伯顿时觉得时机来临了。于是借着支持少昊继位的机会索要到了由大首领颁发的讨伐令,这名正言顺地,再合适不过了。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节目中曾有一期说明在现在红山文化的挖掘考古现场发现了如同上文所说的一手一足,反厀,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的情况。根据当时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古人对太阳的崇拜,而在对太阳神的祭祀中用活人祭祀而形成的被害的人。但从上古时代现有的史料来看,并从现有的考古的情况来看,除了少窫窳为了显示兵威而造成的惨案以及后面将要提到的因为政治或部族原因居发生的几次惨剧,在奴隶时代之前,古人很少活人祭祀。因此此说不成立。

另外,《山海经》的记载,都在大行伯附近,可以说它们的死都和大行伯有关。而如此悲惨的死法,就是共工氏向北方讨伐这两个盛产黍米的部落的战争中因为对方的反抗而在远古社会中所造成的又一次惨案。而对于共工氏族来说,此次讨伐的原因也就是为了这盛产的黍米,更是为了这盛产黍米的原因——在此地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又一个石制神器——石犁。石质农具中,斜把刀、耘田器、双刃三角形犁形器等,很可能都与破土开沟有关。将其中与现代犁铧形态最为接近的双刃三角形犁形器定为“石犁”(实为“石犁铧”),已被广泛认可。《说文解字》曰:“犁,耕也”。从庄桥坟1米多长的大石犁推测,其牵引必有多人或用牛等大型的牲畜,后面应有掌辕的人。且这件石犁使用时所占用的前后间距有3~4米,显然,当时耕种的田地面积比以往更大。而大田的背后,则意味着人们开始兴修水利、开垦新地、整修土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