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群英会歌舞异域风弭兵盟口舌机谋人(自注)
书名:封神异志 分类:幻侠 作者:清徐散人 更新时间:2024-09-04 17:27:54
一、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经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元、满清等不同时期,与中原文化长期碰撞、交流、吸收、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文化。
蒙古文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蒙古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继承祖先东胡、鲜卑、室韦的文化承认和习俗传统,也融入了突厥、羌族、契丹等民族的草原文化。从十三世纪成吉思汗领导蒙古人统一草原部落并建立大蒙古帝国,蒙古文化得以充分发扬和创造,伴随着军事征服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其政治、宗教、艺术、音乐、舞蹈等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回重笔介绍蒙古文化中的衣食住行、音乐舞蹈、图腾等方面的常识,有些诸如大元国号、献哈达、质孙宴等在铁木真时期尚未出现或形成风俗,因情节需要而强加穿越,莫以为怪。
二、颜色文化:
颜色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做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着不同民族的色彩观,具备主观印证和日常为用的性质,在工艺、美术、诗歌、服饰等领域尤为突出,对民俗活动也有很大影响。中国古代帝王们根据阴阳五行选择色彩象征,形成五色学说,并把黑赤白青黄称为正色,是五行属性的一种体现,其余皆为杂色。
本回中对五大帝王因五行属性而形成的颜色特征,都出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生活和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服饰文化。中国服饰文化以等级标识为主要特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服饰做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其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本回中提到的质孙服是蒙古文化中的特色服饰,有着一定的历史特性,略做介绍。
四、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汉唐至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及表演艺术等综合而成的艺术形式。元代杂剧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剧作家和精典剧本,对中国戏曲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元杂剧的本折结构、套曲宫调、角色行当等自成体系,是戏曲发展的里程碑。朱帘秀是元代早期杂剧女演员,此回穿越客串只是为了介绍蒙元时期的代表性文化,姑妄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