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诗会
书名:大宋天工锦绣 分类:现言 作者:听已 更新时间:2025-04-18 17:23:24
灰袍士子冷笑一声:“守旧派固步自封,只顾自身利益,何曾顾及天下百姓?如今赋税沉重,民不聊生,若不改革,我大宋何以长治久安?”
年轻士子插话道:“诸位所言极是。然则,我观近日朝中动向,官家似有意支持改革。若能得官家鼎力相助,新政或可有望推行。”
蓝衫的年长士子点头道:“此言有理。官家仁厚,素有‘仁宗盛治’之美誉,若能顺应时势,支持改革,我大宋或可重振雄风。”
灰衫士子闻言,神色稍缓,唇线微抿,叹道:“但愿如此。我辈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为社稷谋福祉。若有机会,定当上书言事,力陈改革之必要。”
正当几人议论纷纷之际,一旁另一位士子忽然笑道:“说起为国效力,眼下不正有一大好机会?今年乃嘉祐二年,春闱将至,天下才子齐聚汴京,正是我辈一展抱负之时。若能金榜题名,入朝为官,何愁不能为国尽忠?”
灰衫士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彩,一拍桌子,笑道:“正是!今年科举,可谓群英荟萃。听闻欧阳修大人亲自主持,力求选拔真才实学之士。若能得欧阳大人赏识,前途不可限量。”
年长士子满意地捋须点头:“欧阳大人素有‘文坛宗师’之称,其主持科举,必以文章才学为重,而非门第出身。此乃寒门学子之幸也。”
年轻士子嗓音难掩兴奋道:“不仅如此,今年科举还放宽了录取名额,据说取士人数将远超往年。若能跻身其中,便是为国效力的第一步!”
灰衫士子笑道:“正是如此。我听闻今年有一位才子,名为苏轼,与其弟苏辙,皆以文章闻名于世。二人此次进京赶考,志在必得。若能与此等才子同场竞技,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蓝袍年长士子点头赞道:“苏轼之文,老夫曾有幸拜读,其文风豪放,立意高远,确有大家风范。若他能金榜题名,必为我大宋之福。”
一旁另一位士子体型略显粗壮,身着褐色布袍略显宽大,肩上还有几处补丁,显然是旧衣改制,此时出声:“不过,还有一人,乃我挚友,他也入围了,我也相信他定能金榜题名。”
“此人是谁?”
褐袍士子嗓音铿锵有力:“姓陆,字子平。”
“没听过。哈哈哈。”众人哄笑一堂。
沈清荷静静听着,手中茶盏已凉,却浑然不觉。她虽为女子,却自幼饱读诗书,对朝政时事亦有所涉猎。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名字,她早已耳熟能详。此刻听到这些文人墨客的议论,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她想到父亲沈志国,虽为一介小吏,却也曾多次提及朝中改革之事。父亲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如今父亲却因卷入朝堂之争,被人下毒,性命垂危。沈清荷心中一阵酸楚,暗暗握紧了茶盏。
褐袍士子轻抿一口茶:“说起科举,近日临安知府吕大人举办了一场诗会,广邀天下才子,以文会友。据说,此次诗会的优胜者,没准能得吕大人亲自举荐,为朝廷选拔人才。”
蓝袍士子捋须点头,神色间带着几分赞许:“吕大人素有‘文坛宗师’之称,此次诗会,必是群英荟萃。若能在此诗会中崭露头角,不仅能为科举增色,更能结交天下英才,实乃一举两得。”
“时间不早了,我们现在快去,不然就赶不上了。”
沈清荷听到此处,心中一动。若能借此诗会结识吕大人,或可为父亲之事寻得一线生机,帮她在临安城找人轻而易举。
她放下茶盏,起身走向那几人,微微拱手,语气谦逊:“几位兄台,方才听闻你们谈及诗会,不知可否告知详情?”
几人抬眼望去,见是一位面容清秀、气质不凡的年轻公子,笑着还礼:“这位兄台客气了。诗会由临安知府吕大人举办,今日在西湖畔举行。兄台若有兴趣,不妨一同前往。”
沈清荷微微一笑,道:“多谢兄台相告。”
几人离去后,杏红从外面回来了,包袱里放着几件胡人衣服,“我打听过了,附近的医馆药房没有此人。”
“好。”沈清荷心中已有答案。
于是,吩咐杏红先回客栈等她。等诗会结束后,沈清荷再回去会和。
大宋的文化娱乐活动极为丰富,既有文人雅士的诗酒唱和、品茗斗茶、赏花鉴古、棋类博弈、游园宴乐,也有市井百姓的说书、杂剧、相扑,还有宫廷贵族的乐舞、马球。而这诗会是士大夫经常聚集一起举办的。
西湖畔,春风拂柳,碧波荡漾。临安知府吕公著举办的诗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诗台四周,文人雅士云集,或低声吟诵,或高声品评,热闹非凡。
诗台之上,临安知府吕公著端坐于紫檀官帽椅中,身着一袭绛紫色官袍。腰间束一条素白玉带,头戴乌纱幞头。
周围有几名侍卫,沈清荷思忖道,看来要接近吕公著还得和他们一样比诗。
沈清荷目光落在这位年近五旬的知府身上,面容清癯,几缕长须垂至胸前,须梢微微上翘,透着几分文人特有的傲骨。眉间几道深纹似刀刻,显露出多年宦海沉浮的痕迹。
当评判诗作时,吕公著习惯以左手轻抚案上青玉镇纸,右手食指有节奏地叩击诗卷。指甲修剪得圆润整齐,指节处隐约可见的老茧,显是常年批阅文书所致。
就这样,过五关斩六将,历经一个时辰,沈清荷进入了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