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七章、商人

书名:大秦万代 分类:历史 作者:皓婈 更新时间:2025-01-01 11:46:03

换源:
 

  不过好在叶浩废除了奴隶的儿子依然是奴隶这一“世袭制”,在新制度下,奴隶的儿子依然可以作为自由民生活,拥有自由民的一切权力,只是,谁会和一个奴隶结婚呢?或许也只有另外一个奴隶了吧。

自从来到咸阳城中修建这几栋大楼之后,赵力不仅有了固定住宿的地方,每天做完工之后还可以领着当天的工钱在城中消费一下。

虽然那些店老板每次看向自己脸上的黥字时还是会流露出几分谨慎和鄙夷的目光,但相比于之前那暗无天日的生活,对于现状赵力已经很满足了。

至少这些人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见到自己这样的人就马上要报官,据说皇帝已经下了旨意,严禁歧视像自己这样的刑徒,违者将会被鞭笞二十,听说已经有好几个店主都受到了处罚。

甚至像刚才那个店主,如果赵力上纲上线的话,他可能也会遭受到一顿斥责,但赵力觉得现在已经很好了,店主也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厌恶,换做自己,见到脸上黥字的刑徒也会有几分鄙夷吧?

想到这里,赵力的脸上又露出了几分笑容,相信在新皇的带领下,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路过一间酒馆时,赵力终于还是忍不住里面传来的酒香气,走上前去向店主问询。

“店家,您这是什么酒啊,真香!”

“哈哈哈,小兄弟,这你就不知道了,这酒的制作方法可是从皇宫里流传出来的,据说是在新皇的亲自指导下研制出来的。”

“小兄弟,你要不来一点试试?”

赵力一把年纪了,第一次被人称作小兄弟还有点不自在,但看着店主一头的花白,也知道自己这个小兄弟是当定了。

赵力本就已经很馋了,又听说这酒是新皇研制出来的,就更想买一点尝尝。

在小二去打酒的间隙,赵力又和店主聊了一会。

“老哥,听说商君变法之后便禁止民间酿酒了,怎么现在又可以了?”

“是啊,感谢新皇,不过现在想要卖酒也不容易,你别看我这家店小,我这可也是官方批准了才能售卖的,那些大饭馆也得从我这里进货,他们要是敢自己酿酒,也要受到处罚。”

“佩服佩服!”

这句话赵力倒是发自内心的,像这个老哥一样,能从官方获得酒馆的经营许可证,只要不做出什么违反《食品安全法》的事,基本上下半辈子乃至子子孙孙都不用为生活发愁了,赵力自然是非常的羡慕。

“哈哈,感恩皇帝陛下,当时把我们这帮老家伙召到宫里时,我们还以为我们犯了什么罪,每个人都吓得够呛,后来没想到皇帝陛下亲自接见了我们,和我们谈起了这件事,还教授了我们酿酒方法。”

说到这里,店主的眼中涌出难以隐藏的激动,尤其是谈到新皇时那股掩饰不住的感激与尊敬。

而赵力此时听说老店主被新皇亲自接见过之后更加羡慕了,暗暗发誓,自己也一定要有这一天。

结完酒钱,一路漫步回到营地,沿途所观,尽是活力,这个史上第一庞大的帝国正在重新焕发出它的生命力,每个人都在对明天抱有美好的期望。

相比于普通百姓而言,对这一变化最为敏感的还是在始皇时代被压抑了十几年之久的各国商人,虽然秦国在征服六国之后没有对这些富商进行清算,但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秦律的严苛和精细在方方面面都在限制着他们,即使再有不甘,他们也只能沉寂。

而随着新皇登基,一条条旧法被废除,一条条新法重新颁布,商人阶级的敏感性让他们察觉到了其中所蕴含的不同寻常的气息,似乎这个皇帝不仅不厌恶商人阶级,还有鼓励的意味。

说干就干,商人阶级从来都是这个国家最懦弱的一个群体,也是最胆大的一个群体,而最胆大的这一部分,往往能最先发财,当然,他们最后的下场却也总是不太好。

或许有一部分是由于这个国家的制度原因吧,中央集权,现在不会变,千百年之后依然不会改变,而在这个制度之下,民间商人很容易沦为制度的牺牲品。

新皇八月继位,九月才逐渐颁布各种法令,可能法令传达到许多较为偏远的地方都已经快十月了,距离秦历新年也不过数日了,但仍有无数的商人开始为新政颁布后的第一个新年忙碌起来。

据传言咸阳宫内曾有这么一番问答:

奉常曰:“先帝初殡,应使百姓俯首戴孝,居家缅怀,不可喧闹庆贺。”

帝曰:“非也,先皇龙驭殡天,居上天而视海内,俯察万民,若见万家灯火,其乐融融,先帝必心慰之。”

流传出来的这段对话不知是真是假,但如果是真的的话,若能抓住这次机会在新年前做一笔生意,必然能够发上一笔大财。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阶级从来不会惜命。

随着新年的逐步临近,慢慢泛起活力的秦国或将迎来它的第一个浪潮,新皇的政令一步步下达民间,税赋也从什一降至什伍一,民间显现出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众人出门皆互相道贺。

闻风而动的商人们,则在此时发挥出了惊人的能动性,在帝国的驰道、直道等交通要道上流动,宛如这个帝国的血液,将营养运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六国之人,虽已在秦国的统治之下生活了十多年,他们却始终感觉难以融入这个国家,难以融入这个制度,但在今年,他们却真正的感受到了一股过年的气息,似乎他们的命运在此刻,便已在冥冥之中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融入到了一起。

而此时,聚集了最多商人的还是国之心脏——咸阳,此时的咸阳不仅有无数的工程正在拔地而起,也有无数的农田正在开垦,有传言,在周围的农田开垦完毕,房屋建造完成之后,宫中的许多宫女和宦官都将被放回,愿意回到自己家乡的由宫中提供路费,想就在咸阳定居的也可以安稳的留下来。

不消说,天子脚下的皇城之内更是一番对新皇的歌颂,而来自各地的商贾见到如此盛状对此行也纷纷多出了几分信心。

他们,自然是因为新皇新下发的政令而来的,其中有人是为了酿酒之权,有人是为了矿山开采和矿石冶炼之权,有人是为了盐池开采之权……,各不相同。

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到了咸阳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政令他们没有了解到,这让他们本就活络的心思更加躁动起来。

看似扶苏的政令引得天下欢欣鼓舞,但在施行的过程中却并不容易,这也是扶苏做出的退让,各种政令先在咸阳施行,如若效果良好再推行全国。

皇上做出如此退步,对改革持反对意见的群体自然也不好多言,许多事情就先暂时如此定了下来。

叶浩的心中还是非常感概的,他可不是一个新世纪小青年,认为回到封建王朝当上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不得不说,秦朝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又是从战国那个充满了变革的时期刚刚走过来的,百官对改革并没有谈之色变,即使他们认为改革中有不符合国情的地方,也不会上来就骂皇帝昏庸,或者被什么奸臣蒙蔽之类的。

而是会理智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显然,这种现象表明他们不是反对改革,他们反而也在成为改革的一份子,只是意见不同。

相比于后世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各朝各代对改革避之如蛇蝎的情况,以及如明朝后期那般皇帝基本已经完全被文官裹挟,甚至一度沦为一种象征和代表的情形,此时的秦国可以说是一副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