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二章祥瑞降临大赵,临终托孤

书名:大秦:换了身世,跟祖龙争天下 分类:历史 作者:太幽 更新时间:2024-09-03 21:26:45

换源:
 

  “王上,王上,王后刚刚生了,经确认是公子。”

一名宦官小跑进殿,报喜道。

“好好,王后今天喜得一子,所有参与接生的人,有赏。”

第三代君王的赵丹,勉强挤出笑容。

“臣贺喜王上,我大赵王室多了一人。”

文臣毛遂贺喜道。

对,此人就是历史上,出自著名的毛遂举荐典故。

“只可惜,这个孩子来得太晚,早个几年都好。”

高兴没几分钟,赵丹不由叹息一声。

“王上……”

这一声叹息,毛遂明白其中的原因。

“这事,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依照规矩,继承王位的公子,必定是正室所生,坏就坏在王后生得太晚。

这代君王已是强弩之末,刚出生的二公子继承王位,容易造成朝政的动荡。

所以,只能由十二岁的大公子赵偃继位。

“毛卿你说,寡人该不该立王后之子,成为下一代君王?”

赵丹有点拿不定主意。

这位臣子,向来有什么就说什么,不会藏着掖着。

“回王上,臣认为于礼,确实该立王后之子,于我大赵着想则立大公子。”

没有站在谁的立场上,毛遂以国家的利益看问题。

“寡人知道了…”

这么一句话,让摇摆不定的赵丹,有了个大概的底。

目前秦国的兵锋越来越强,大赵经过长平一战,导致国力大减,不能再有折腾。

“报王上,边疆传来捷报,李牧李将军,击败来犯的五万匈奴骑兵。”

这时,一名御林军走来。

“好,外疆一稳,必可威慑燕国。”

赵丹明白意味着什么。

那就是,在权利交替之际,可以确保外局的稳固。

“太好了,在北疆一举击败五万匈奴,燕国在近期不会有动作。”

毛遂除了能说会道,其见识也不弱。

“禀王上,今年我大赵境内的田地,全面大丰收。”

御林军的将士刚刚走,有关丰收的消息接踵而至。

“境内的田地,全面大丰收?”

这下子,不止是毛遂,卧病在榻的赵丹都愣住了。

“突然增产了!”

几年来的粮食产量不复以前,多地时有干旱发生,致使赋税大幅度减少,财政压力增大。

而今年,来了个反转,境内的田地全面大丰收。

“王上,定然是二公子降世,祥瑞跟着出现在大赵。”

等回过神,毛遂一改之前的说法。

二公子刚刚出生,北疆捷报传来,境内的良田大丰收,这些绝对不是巧合。

受到巨大打击的大赵,要翻盘,精神气无疑是重要的。

“寡人的时日所剩不多,接着王后生下一子,有了这些祥瑞……”

赵丹在口中自语一声。

本打算让公子偃继位,现在不一样了,注意改变!

“对,这是王后之子带来的祥瑞,毛卿,你赶快召朝臣前来。”

赵丹的声调猛然拔高,看起来红光满面。

“快去。”

十分显然,这是回光返照的迹象。

“王上,臣这就去。”

见此,毛遂没敢去耽搁时间,一路往殿外小跑。

“毛大人,你这是往哪里去?”

一行人的为首者是个老将,白发苍苍,显得颇为精神。

“是啊,毛大人,怎么了?”

包括后面的其余人,都感到奇怪。

“刚要去找你们,都来了。”

毛遂愣在原地。

像是什么老将廉颇,宗室的平原君赵胜,朝中主要文武都来了。

“哈哈,二公子刚刚降世而已,接连有吉兆出现。”

“想必,毛大人你找我们,就是为了这件事吧?”

廉颇哈哈一笑。

“我大赵缺的就是吉兆。”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跟着说道。

经过长平一战,整个国家上下低迷,急需祥瑞来救场,大赵才有振兴的可能性。

“各位将军,大人,请。”

毛遂作出请的手势。

既然同僚们知道,再好不过,可以省去不少的宝贵时间。

“毛大人,请。”

前来的文武们来不及多说。

君王专门派对方出宫,显然要召集他们,说明情况有变。

“这么快?”

赵丹本以为要等上一会,结果朝中文武全来了。

“臣等见过王上。”

前来的文武们,纷纷行礼。

“诸位臣工你们都知道,王后所生之子一诞下,先是北疆捷报,后是境内的田地大丰收。”

赵丹一开始便直入主题。

身体状况早就不行了,可能,今天是最后一次面见众臣。

今天,必须把后事给交代好,走了也可以安心,

“恭贺王上,我大赵终于迎来希望!”

早就病重,即将命不久矣的赵胜,因为这个消息竟是缓过劲。

由此可见,他们多么希望有一位,得以振兴大赵的君王!

“不仅如此,我军刚刚战胜秦军,一扬长平之战后的劣势。”

哪怕经历过不少风浪,廉颇依旧如同小孩子般兴奋。

“诸卿,寡人有意让王后所生之子,二公子继位,你们以为如何?”

听闻又一个好消息,赵丹几乎脱口而出。

“老臣附议。”

话音刚落,第一个站出来的人是赵胜。

一件事说成巧合,两件三件甚至更多,远远不是巧合,他们大赵的机会来了!

那么,有机会就要把握住才行。

“臣附议。”

紧接着,许多文武表示支持。

“臣等附议。”

不乏支持大公子的大臣,一看重要的文武支持,他们知道反对是没用的。

“还不是时候,不能被发现。”

一旦他们执意反对,恐怕会露出暗中效力公子偃,准备扶其上位的事。

“既然诸卿没异议,寡人决定由王后所生之子,二公子为太子。”

激动的情绪不比众臣少,赵丹直接说道。

大赵上下急需振奋人心,再加几位重臣辅佐,后面就有机会重新强盛。

“四叔你,李牧,廉老将军……”

“还有毛遂,寡人封你们为托孤大臣。”

确定好继位大统,赵丹顿了一下。

“二文二武相互制约,里面又有宗室的人,不会出现君弱臣强。”

毛遂看出从中带来的益处。

这么做,便于下一任君王的掌权,也不至于因年幼而乱来。

“臣等谨遵王命。”

除了李牧远在北疆一线,在当场的廉颇两人率先站出。

“喏,臣谨遵王命。”

毛遂收起思绪。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