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浮生梦忆
书名:盗墓说书,从三星堆开始成真 分类:灵异 作者:别乱我心绪 更新时间:2024-08-20 14:30:58
在考古界,无人不知晓一个事实——早在蔡伦改良造纸术之前,西汉时期已现纸张身影,且存有以纸承载文字的零星记录。
然而,彼时纸品粗砺,欲在其上挥毫泼墨,还需历经多道工序精炼。
正因如此,纸价一度飙升至天际,寻常公文往来,朝廷依旧首选竹简,唯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纸张才得以派上用场。
此刻,王莽宅邸中惊现的这本纸制小册,全然由纸页装订而成,其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或许曾为王莽贴身之物,抑或刘秀故意留下的线索,无论如何,其历史价值无可估量,对罗教授团队而言,无疑是破解诸多谜团的无价之宝。
面对这脆弱的纸册,众专家无不小心翼翼。毕竟,纸张与衣物、木盒不同,未必能抵御时光的无情侵蚀。
尽管石棺封闭,空气停滞,但历经两千余载,纸张风化、破损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尤其是西汉麻纸,其工艺相对原始,更易受损。
于是,他们以极致轻柔的动作,将这薄薄册子移至工作台预先备好的托盘之上。
聚光灯下,册子封面的隶书四字赫然显现:“浮生梦忆”。
此四字一出,罗教授等人不禁互递眼神,流露出一丝困惑。
“‘浮生梦忆’,听上去倒像是日记。”某位同仁的解读,迅速得到众人共鸣,恰与各自心中所想不谋而合。
诚然,这确实像极了一本日记。
纵使其中所载未必皆为史实,或许掺杂着作者个人情感,但无疑为洞察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窗口。
众人并未过多纠结于标题,转而迅速将册子铺开。
犹如现代电视剧中官员呈给领导的报告一般,册子打开即成一幅横向长卷,清晰可见隶书笔迹密布其上。
精通古文字的罗教授当仁不让,承担起翻译重任,他逐页诵读,细细揣摩。
果不其然,这正是他们期待已久的日记类文献。在罗教授抑扬顿挫的解读声中,一段尘封千年的往事,正缓缓揭开其神秘面纱。
整个手册的开篇,王莽洋洋洒洒地铺陈着他的生活轨迹,那些他在朝廷步步为营的往事,如何凭借伯父王凤与姑母王政君的提携,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吏跃升至庙堂中枢,权倾一时。
这些叙述并无新奇之处,几乎已悉数载入史册,大家对此早已耳熟能详。
直至罗教授朗读到下一节,全场气氛陡然转变。
……
“元寿二年,天子薨逝,王室无后,姑母遂执掌朝纲。”
“是夜,余于恍惚间仿佛置身浩渺宇宙,神游千载。”
“洞察世间众生之命运,历览朝代兴替之轮回,余谓此为‘一梦千年’。”
言毕,全场震动!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面露难以置信之色,瞳孔紧缩,内心波澜起伏。
这一段《浮生梦忆》至此,首次触发了在场人士的心灵震撼。
无论考古队的专业人员,还是九门派系的摸金校尉,此刻皆呼吸急促,情绪激荡。
“一梦千年”!
王莽竟有如此玄奥神奇的经历?
尽管王莽笔下的描述充满神秘色彩,众人却迅速捕捉到了核心信息。
元寿二年,汉哀帝驾鹤西去,身后无子。王莽的姑母,即当时的皇太后王政君,开始临朝称制。就在王政君主政的首夜,王莽沉睡之时,竟经历了一次“一梦千年”。
这段记载是真还是假?
是王莽杜撰虚构,还是确有其事?
众人一时之间难辨真伪。
正当地宫内众人陷入沉寂,各自思绪翻涌,却又无言以对之际,罗教授突然发出一声疑惑。
“嗯?”
“这段文字旁边,另有一行迥异的笔迹所作的批注。”
“写日记还附带注解?”罗教授边嘀咕,边拿起放大镜仔细研读。
片刻后,他面露异色,抬眼扫视众人,徐徐念道:
“所谓‘一梦千年’,实乃无稽之谈。”
“王巨君乃人中豪杰,未料其随笔之中,竟有自欺欺人之辞。”
这番不留情面的评价,令在场众人如坠云雾。
怎么回事?
王莽的日记里怎会出现如此犀利的批评?是谁如此大胆,不仅翻阅日记,还留下责难之词?
一旁的陈默闻此言,嘴角不禁微微抽动,脸色微妙。
……
我了个去,这可真是活久见!
不用动脑子也知道,是哪个闲得蛋疼的家伙,居然跑到人家日记本上指指点点。
陈默清了清嗓子,一指托盘上的册子,满脸玩味地问:
“刘秀的手笔?”
罗教授应声点头,一脸认同:
“没错,刘秀亲笔,还盖着他的私章呢。”
考古队成员们集体陷入沉默,九门中人也是一脸懵逼。
我去!
刘秀,你可真够可以的!
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把王莽打得满地找牙,这已经够丢人的了。
你还把人家脑袋当战利品收着,建个墓室挂个壁画,一边炫耀战绩一边往王莽脸上抹黑。
现在更过分,连人家日记都不放过,还评头论足,毫不留情。
这特么还是人吗?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