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墨子探究

书名:道墨思想辨析 分类:穿越 作者:黄竟 更新时间:2024-06-15 21:29:12

换源:
 

  出生地争议

谈及墨子的一生,素以兼爱,非攻为理念,其思想深远,意深而明哲,使人深思,然而历史却是公平与进步的,伟大思想的深入人心,背后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开悟,沉默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终究会给历史一个交代,两千多年文明化的思想,也会一直随着文化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不断的前进,一位伟大哲人留下的丰富遗产,也留给了热爱他的后人,今天对于墨子思想的探究还在继续,今天写这篇的目的是对于墨子的生平思想进行浅谈。

我查阅很多史料后发现,很多人在对于墨子的家乡进行研究考证时侧重点在墨子是哪国人上,我很负责任的讲墨子是宋国人,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汉书·艺文志》也说“《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因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所以逻辑上墨子是宋国人没有问题。关于墨子家乡的说法目前有两种。

1.山东滕州人,张知寒先生在《墨子里籍新探》里认为墨子是山东滕州人,“目夷子死后,葬于距“目夷”较近的微山(解放前属滕县,今为微山县),其墓即在微子墓附近。目夷子的后人均生息繁衍于“目夷”,而“墨子实目夷子后裔”,可知墨子也生长于“目夷”。当时的“目夷”,已为小邾国的领土,因此说,墨子应为小邾国人。”小邾娄国前身为目夷国。

《墨子·贵义》“墨子自鲁即齐”。

《墨子·鲁问》“以迎墨子于鲁”。

《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也有人认为鲁应该鲁阳不是鲁国)滕州是三国之地“小邾国”“薛国””腾国”

2.河南鲁阳说:毕沅《墨子注》时根据《吕氏春秋》高诱注墨子为鲁人,以及墨子与鲁阳文君的诸多对话,主张鲁的含义应是楚国鲁阳人而非鲁国,今天的鲁山县尧山镇尧山村(原名二郎庙村)。梁启超就驳斥了这种说法他在《墨子·贵义》说:“墨子南游于楚。”如果墨子是楚国鲁阳人,那么不应该说“南游于楚”,而应该说“游郢”。

河南鲁阳说固然有很多依据比较合理,但经过我的推论,我认为墨子是山东滕州人,论点1、《墨子》记录了墨子活动范围在宋地较多。2、根据张知寒先生做出分析小邾国的前身是目夷国,今天位置在山东滕州内。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现山东滕州境内),滥邑后来归属鲁国。3《吕氏春秋当染》认为墨子是鲁国人。小邾国后被鲁国占领鲁穆公在位时(公元前?——前377年),依据“邾娄”的合音拼为“邹”,始改邾为“邹。故山东滕州内。4今年SD省滕州市木石镇出土一文物“目夷戈”,还出土了很多特色鲜明的小邾娄国的青铜器,这就是印证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墨子的生活范围是宋地–鲁国之间。宋国人,是山东滕州人。

《墨子》细解

墨家的经典著作就是《墨子》它是由墨子及其后世弟子根据墨子大量谈话和讲学的内容逐步添加编订而成,目前存世五十三篇,《汉书·艺文志》“墨家”类著录“《墨子》七十一篇”。

梁任公曰:墨子之道,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苦痛何以哉?墨学之轻生何以哉?而墨子和墨子之思想也同样受到过批评与质疑,如孟子指出:

“贼道也。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现在就让我把《墨子》中几篇代表性的篇幅拿出来进行一一分解。

如果从人生观和人自身的价值角度去了解墨子的话,那么第一篇第二章“修身”就不得不从修身一篇开始,修身表达了这个世界上何为君子呢?1.勇敢,“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2.尊礼重品,对于一个人而言,即使你的学问再高深,如果没有良好的礼仪教养和高尚的品德做基础,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成为君子。3爱人,学会爱人应当从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这三方面是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必须要做到的。

接下来墨子又从价值观的角度探求君子之道的奥秘,首先是要省察,墨子曰: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通过反省自己的问题,来提高自己品德与心性。然后是不攻。“譛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在面对诋毁与诽谤之时也要学会容忍和爱人,更不能以怨报怨,主动攻击他人,也不能给小人留下继续伤害你的机会。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这是墨子本篇论点的核心,成为君子要学会独慎而真实,尤其是面对这以上四种情况更是如此。贫穷时,富贵时,生死之时,那种清白坦然仁义自信的潇洒成为了墨子君子之道的核心。

最后墨子也做出了自己的总结:“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做人端正诚信而厚道、包容、真实、勇敢、清白、仁义,坦荡、潇洒、这也是我们民族长久能够长久以来立足于世界而长盛而不衰亡的根本之道。

笔者认为,墨子在对于君子的塑造上是过于完美的,更是理想化的展现,甚至内容上有些显得不切实际,墨子对于君子之道完美的想象,如果回归现实能又有几人能做到呢?理想终归是理想,但理想确是对于后人最由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