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亢奋
书名:大明:我在洪武忽悠老朱投资 分类:历史 作者:你很会呐 更新时间:2025-04-18 07:17:05
听闻柳白这一番话语,朱棣忽然双眼放光,眼神中闪过一丝亢奋。
‘这才是自信满满的声音、这般傲然的姿态、还有这俊朗的外貌,没错没错,这才是我心目中智者该具备的形象啊!’
此刻柳白展现出来的气质,无论是谈吐还是举止都散发出无匹的信心。
甚至可以说是咄咄逼人。
然而正是这样的气场正是朱棣希望看到的。
因为在朱棣潜意识中,柳白就该是一位卓绝的人物。
卓绝人物自然要有卓绝气势!
“柳大人,小生好奇的是,你对我们从事何种行业尚且未知,如何就能肯定我们一旦加入你凤阳发展,就必定有所收益呢?”
稍作思虑之后,朱棣语气依旧带刺地再度提出质疑,目光却紧紧锁定在柳白身上满是期待。
“做什么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利益!人们来来往往,不就是为了那点好处嘛。
要是换个以前,你要是卖草鞋的,得花整整一天编一双草鞋,才赚三文钱。
而现在我建议你改成制伞,制一把伞只需半天功夫,却能赚三十文,还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不会动心想转行呢?”
...
朱棣在心中思索了柳白这番话后,他突然意识到,如果他自己真是个商人,确实会选择转行。
即使祖辈都是做草鞋的,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转投其他行当。
就像柳白所说,人们奔走四方,终究还是为那点利!
朱元璋看着儿子陷入沉思的样子,默不作声地在一旁观察。
这种事情本就是年轻人的事儿,不如交给他们自己琢磨更为恰当。
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比别人耳提面命要有效得多。
“柳大人说得很有道理。
不过虽然凤阳如今看起来十分兴盛,但您又凭什么保证我们这些外乡人到凤阳来就真的可以赚钱呢?用什么手段?又要付出哪些代价?”
一旁静听的朱元璋听到儿子这个问题,表面上依旧平静无波,嘴角却隐约露出一抹笑意。
如果刚才那个问题只是对柳白抱有成见的话,现在这个则显得更加高明许多。
从之前获得的情报中提及,正是由于柳白引商入城策略之后,凤阳县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究竟是通过怎样的运作手法?
为何引入商户后凤阳发展如此神速?
而且效果如此惊人?
另外,如果打算在此赚钱,又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与成本呢?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考察凤阳的商业模式,更是在考验柳白的人品和动机。
如同他说的那般,世间万物皆为逐利而来。
那么他的这一切行为背后,又是否藏着某种目的呢?
...
凤阳县衙内会客的大厅之中。
柳白稳坐正席,带着玩味的目光望着眼前的朱棣以及朱元璋两人。
不知为何,总觉得这两位身份背后另有深意。
尤其是对方声称是从应天府过来时的那种语气。
其中必然有所隐瞒。
“你说外地商户,是吧!”
“没错啊!有问题么?”
看着眼前饮了一口茶,嘴角含笑望向自己的柳白,朱棣不由自主集中起了精神。
他隐隐感觉到,精彩的内容即将展开。
“每个来到凤阳城落脚的外地人,都离不开吃穿住行这些基本需求。
如果选择长驻此地,更需要租房之类的开销。
他们所有这些消费都在凤阳完成,是不是也就在无形中促进了这里的经济发展?”
“理所当然,在凤阳城里生活的日子,日常所需自然全靠这里供应。”
朱棣听着柳白提出的问题,眉头微蹙,暗自思索这其中逻辑。
这到底跟自己之前的疑问有何关联?
“既然有了消费需求,那么城中的商户难道不需要准备库存吗?那些制作货物的企业是否也要投入生产呢?他们要雇用工人进行操作,而这些工人的生活保障又该怎么解决?同样也需要衣食住行等服务……”
...
听完柳白这一串连环问句,朱棣只觉得脑海一阵晕眩,可待他冷静回想的时候忽然发现。
似乎每一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闭环!
只要有人存在,就有需求,有需求就要生产,要生产就需要人力——这一逻辑几近乎可无尽循环。
朱元璋在一边聆听着柳白的剖析,渐渐有所领悟。
“借外来人口推动本地经济?”
他沉思着补充道,“那岂不是等同于掠夺了别县的人力资源?照此说来,你不就是在断他人的生路,同时充实自己的家园么?”
思索良久,朱元璋眉头紧蹙,恍然间明白了凤阳在柳白引进商业后能够迅速崛起的缘由。
“他这简直是在掏空邻县的活力,来壮大自身啊……”
“老人家果然非同凡响,一针见血看破了其中关节。”
面对朱元璋一眼便穿透本质的能力,柳白既未辩驳也未遮掩,因为这确实就是凤阳初期发展的模式:他凭借领先的技术为诱饵,吸引商户入驻凤阳,创立工厂,设立工业园区,造就业职缺口,再吸纳周边地区的劳动资源,从而步入正向的发展轨道,使凤阳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你这样的举措,不就把周围的郡县给害惨了吗?一个地方追求进步,难道可以将其他地域当做养分来消耗吗?若是天下都效仿此法,世间还会是什么模样呢?”
朱元璋始料未及的是柳白竟如此干脆地认了下来。
目睹对方全然不见半点罪责感的神情,朱元璋心内不禁陡降一丝冰凉。
如果柳白所言为实的话,那么他是凤阳的大功臣不错,然而对邻近区域而言,却又如一柄冷酷的屠刀。
柳白微微一笑:“您说得固然没错,我凤阳确实走在前头,但发展的意义可不止于经济层面。”
他接着阐述:“比如临川陆家迁入我们这儿以后,我开始倾囊相授农业相关的技术和知识,现在他们着手开发农机以及相关化肥药物。”
“目前陆家因这些农机具和化学肥料获取的利润,早已超过往日经营酒楼收益十倍还多!”
柳白继续说明:“而且这些农具和肥料被售往各方郡县之后,大大改善当地粮食作物的产量,并没有由于小量劳动力迁移而使农业体系受到震荡影响。”
“再说,周边众多因土地兼并而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不少都来投奔我凤阳,光陆家工厂就接纳了超过四百位员工。
若是缺少这家工厂的存在,这些人可能只有寄人篱下,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
柳白轻抿一口茶水,抬头望向正在陷入思考状态的朱元璋,“老爷子您该明白,受我开启工业最重冲击的群体是谁吧。
一旦我凤阳聚集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去充当劳动大军,那些费心积攒土地的地主官绅自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他们耗费心思吞来的田地,到头来却没有穷困的廉价雇工可供役使。
我想,您应该很了解了吧,除非万不得已走投无路,谁会愿意背弃故土远行呢?”
言语间夹杂了些许不屑与讥讽之意。
柳白的末了那句话,犹如一支箭矢,径直扎中了朱元璋的痛点。
没错,谁愿意背井离乡呢?若非迫不得已,又有谁会忍心离开家乡?
朱棣注视着陷入深思的父亲,又扫了一眼柳白——这个刚才满腔热忱,如今却悄然掌控全局之人。
他竟没能察觉何时起,两人的位置早已发生微妙变化。
此时的朱元璋仍在反复咀嚼柳白方才的话:“经济需要流通。
我是用手段从附近郡县引入劳动力来服务于凤阳城,然而这些人在凤阳并非徒劳工作。
他们把赚得的钱寄回家里,那些家庭有了钱之后,自然也就具备了消费能力。”
“还是回到刚刚提到的问题,当需求被刺激出来后,各郡县则需要相应地增加生产,以满足其消费需求;而生产自然需要人力资源。
由此,循环在那些人所属的故乡重新开始运作。”
“结果就是,周围诸郡县的经济逐步盘活起来。
您若有心探查,想必不难发现,随着凤阳发展,它邻近的一些郡县税收实则均有显著提升。”
……柳白凝望着纠结于思考中的朱元璋,心中存有一丝不解:为何这位老人如此关心各地经济?
不管怎样,这正是他意在给对方制造的第一印象,让朱元璋等人意识到凤阳潜在的巨大价值。
毕竟唯有先看清这一层潜力,关于后续引资洽谈的进程方能够继续开展下去。
待到看见朱元璋进入沉思后,柳白适时补上一番解释。
此刻,那个原本还处于犹豫,试图辨别柳白是贤才抑或恶棍模样的朱元璋也顿然明晰:
倘若照此推论,则失去土地的农户除了受雇于豪绅富户外,还可以选择入工厂谋生计;同时,那些持有大块田产之人也会面临缺少佃农耕种土地的局面。
据此是否可以这样想:当工厂数目达到一定量级,甚至这些人如果欲聘请劳力帮忙耕作的话,就必须保证待遇不低于工厂工人的水准,不然无人应征。”
听到老爹分析的朱棣不由眼前一亮:按照这种推理,看来设立工厂亦不失为解决困境的一条妙策!
试问,相较于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产权兼并这项自古顽疾,直接设厂岂不是要容易得多?!
“咳咳...哎哟,二位啊,咱这谈话是不是有点偏题跑远了?”
眼见朱元璋父子深陷思考状态的柳白忍不住开口。
真搞不懂这父子俩怎么了?做生意的人不该专注于利润才对么?怎突然聊起了民生大计?除非他们家祖辈与这行有染?否则,通常商贾可不会考虑这些。
只要有甜头赚头,啥事都敢做!
“噢!额...嗯,是是是,讨论得太过深远啦。
咱们可是来谈生意的嘛!”
本来因思绪被打断差点儿发火的朱元璋,猛地记起此刻身份,于是赶忙堆笑岔开话题。
反观朱棣,悟出一些道理后再看柳白,眼中便不由多了一份欣赏敬佩的光芒——
且不论别的,就方才那番论述,对他而言简直就是一场醍醐灌顶般的启迪啊。
他甚至还觉得,这比在大本堂苦读多年的收获还要大。
这可全是货真价实的经验之谈啊!
“那个……柳小哥,如果我们也到凤阳城,您看还有什么发家的路子可以给我们指点一二吗?”
朱元璋自然也察觉到了柳白之前投来的疑惑目光。
他意识到现在自己这个“商人”
的角色可能有些失态了,于是急忙把话题引回到商业上。
招商引资,发展工农业联动模式,朱元璋很想亲自体会一下这背后的逻辑到底如何运行。
“听说二位是从应天府来的吧?”
“是的,我们正从应天府过来。”
确认对方确系来自应天府后,柳白稍微皱了皱眉头。
应天府——大明的都城之地,在这里汇聚的大多是高官显宦与豪富之家。
如此一来……
“二位,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只赚那些有钱人的钱呢?”
想到这一层,柳白眼中陡然闪过一丝狡黠的笑意。
“专门赚富人的钱?”
“难道赚钱还能挑肥拣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