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4章 一声叹息

书名:大明:我在殿试直播搞垮朱元璋 分类:历史 作者:ZeroCool章 更新时间:2025-04-04 06:55:34

换源:
 

  4

很快,一个无形的保护圈出现在茹太素周围,

让这对师生彻底孤立于整个环境之外。

当大家再度望向苏谯时,心里原本的羡慕与嫉妒已然消散,只剩一声叹息。

这小伙子的命运着实不错,只可惜脑袋不太灵光。

唉……

奉天门下,朱元璋愤怒地瞪着苏谯。

还没等他开口,齐泰和黄子澄率先站了出来,如脱缰的野狗般扑向苏谯,手指着他质问道:

“你这个小人,你知道自己在胡说些什么吗?!”

“太孙上承皇命,下为懿文太子嫡长子,这就是天意!还能有什么异议?!”

黄子澄一边怒视朱元璋,一边唾沫横飞地高声道:

“启禀陛下,臣建议立刻把这名狂徒苏谯押至午门斩杀!”

“从昨天起,他就一再冒犯圣颜,今天更是直接挑战陛下心意,臣完全赞同黄大人的提议!”

说话间,黄子澄又悄悄对站在朱元璋旁边的朱允炆递了个眼色。

随后,朱允炆赶忙走上前,假装语无伦次地宽慰道:

“皇爷爷啊,苏卿虽然言辞激烈,但也是忠心耿耿,一切都是为了咱们大明江山着想,孙儿恳请皇爷爷能饶恕他一次!”

尽管话听起来是为苏谯求情,可实际上每句话都暗含深意:他似乎在暗示朱元璋快点处决对方!

满朝大臣瞬间感受到了殿内的杀机重重。

此时,殿下的茹太素则懊悔不已——自己当时怎么瞎了眼,觉得捡到了旷世奇才?现在看来,这家伙分明就是在寻死啊!

而听着四周议论的声音,苏谯简直有种站出来附和黄子澄的冲动:“老朱!你还真敢拖?这些人早就等着要我的命了,你就干脆同意了吧!”

不过这一次,朱元璋却察觉到了之前黄子澄给朱允炆的眼色。

若换作从前,就算他注意到了也只会置之不理,但今日不同,老朱心中突然产生怀疑——莫非自己最信赖的大孙子所做的事都是别人教唆的?

朱元璋的目光缓缓落在跪在地上的朱允炆身上,依旧带着慈祥微笑:“好吧,皇爷爷答应你,就再给他苏谯一个机会。”

这句话让在场的众人都愣了一下。

朱允炆内心早已翻涌万千思绪:“哎呀不对啊,皇爷爷!我只是随口客气一下,您得帮孙儿砍了他呀!”

转瞬之间,朱允炆脸上掠过一抹失望。

即便稍纵即逝,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还是敏锐察觉到些许异样。

多年的治国经验告诉他,自己的这位孙子不过是在伪装。

朱元璋随即移开了视线。

心中的理智让他做出决定——无论如何要听听苏谯的想法。

“苏谯,太孙替你求情,朕答应了。”

“朕倒要问问你,为什么主张直接传位于燕王呢?”

苏谯紧咬牙关盯着朱元璋:“你不打算现在杀我是吧?”好啊!那我就告诉你原因。

苏谯从容走近,先转向朱允炆发问:“殿下,将来陛下驾崩之后,您不会削藩对吧?”随后他又看向身旁的黄子澄与齐泰:“两位大人,即使到时候殿下不愿意削藩,二位难道会不奏请削藩么?”

听到这话,朱允炆激动地喊道:“苏卿,你好端端的怎么能污蔑别人清白!”同时转向朱元璋哭诉:“皇爷爷啊,我真的没有削减封藩的意思!”

苏谯冷冷一笑,继续反驳道:

“是,太孙殿下确实无意削藩,但太孙后代的帝王呢?再往后数代的帝王又会如何想?对于陛下来说,他们可都是血脉至亲。”

“可是殿下是否有考虑过,历经五代之后,就连血缘关系都要淡得看不见了。

所谓的亲情,还能真到哪去吗?”

“试想届时我大明九大边塞之王依旧手握重兵镇守四方,难道彼时的天子就真的能安心无忧?”

朱元璋猛地一掌拍在龙案上,声音凛然。

“放肆!无论如何,那终究是皇家骨肉,怎能割裂这份亲情纽带?”

苏谯却不为所动,针锋相对地反问:

“请问陛下即位之后,是否曾对句容朱家有过加封赏赐?依臣所知,句容朱家尚有宗室子弟两百余人,为何未曾受到应有的褒奖?”

这话一出,大殿之上骤然寂静无声。

还用追问吗?早在熙祖裕皇帝朱初一时,老祖宗那一支就已迁居凤阳。

朱家巷所谓的那些“皇亲”,向来没被老朱认可过。

不过略施恩惠给自家先祖罢了。

见此,朱元璋眉头皱起,口中低声道:

“那些不过是最远的远房亲戚而已,何须对他们施加封赏?”

而苏谯立即抓住这句话反驳道:

“从我大明德祖玄皇帝起至今,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年,经历不过五代人罢了!”

“莫非在陛下心中,我大明连区区一百五十年的运势都没有,甚至支撑不了五代君主吗?!”

满堂大臣无不感到震惊,在场所有人无不由衷觉得苏谯狂傲无惧,甚至朱元璋也僵直站立不动。

仅仅百年的时间跨度,自己的家族谱系比任何人都明白,才短短一百五十年光阴。

且不提后人的君主想法,单说这所谓的“朱家人”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亲人么?显然早已不是。

就是朱元璋自己几个兄弟,也只有一位被封为郡王。

等到四五个世代之后,后世子孙怎可能仍将那九大塞王认作至亲?

到了那个时候,还谈何亲戚之说?若不去削藩,则必将上演你死我活的残酷争夺!

于是,苏谯继续陈述己见:

“因此臣大胆猜测,无需等待六七代的未来之君,只要陛下一旦归天,哪怕太孙殿下原无削减意图,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启动削藩措施。”

如此言语刚落下,在朝中久负盛名、一向谨小慎微的茹太素顿时吓到身体摇晃难以站定。

即便是站在远处看热闹许久的汤和都坐不住了。

“你快住口!那位的事儿也是你能随便议论的?”

话毕,汤和急忙不停给苏谯使着眼色,示意赶紧撤退。

他深知近年来朱元璋屠戮过多官员,以至于朝内官员几乎换了一遍。

看着眼前年轻的苏谯才华横溢,内心产生了一丝怜惜,打算替他说句话留条后路。

可令汤和万万料不到的是,苏谯就如同无视了他的提示一般,毫无反应依然站在原地不动。

此时,朱元璋虽怒火中烧却强忍克制,紧咬牙关问道:

“为何这般断言?”

望着朱元璋的脸色表情,苏谯心中亦暗暗惊讶,竟没立斩我头?

抬头正视朱元璋,苏谯接着剖析道:

“九大边塞藩王的存在,不仅让边境百姓承担供养重负,还需从内陆调度粮饷补给。

其军事权力远超兵部掌控。

请问齐大人与黄大人,你们是否可以容忍这种越权现象长期存在?”

“请诸位同僚三思,谁能允许藩王势力凌驾于中央朝廷之上的局面一直延续下去?”

“现在陛下健在,这些九塞藩王毕竟属于下一代层次,自不敢公然违逆长辈旨意。

一旦陛下龙御归天,未来的天子不过是那九塞王中的平辈或晚辈。

试问届时谁还能约束得了九大边军将领的命令执行?”

整个朝堂陷入深深的静寂之中。

这类关乎国本的问题,根本不用等待群臣回话。

朱元璋清楚得很,就算他自己还在位当皇帝呢。

胡惟庸竟敢擅权乱政。

若我不在了,这群文臣怎能容忍我的儿孙独揽大权?苏谯深吸一口气,望着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更加冷厉。

最令老朱震惊的,并非这些事实,而是苏谯已把朝中众人都骂了个遍,直言他将不久于人世,甚至提到朱允炆不堪重用。

最后还不忘补上一刀,表明不会坐视藩王专横。

这小子莫不是活够了?但显然,老朱心里的答案是否定的。

相反,这种人最容易受到**的青睐。

因为这样的人不结党营私,只忠于天子。

即便失宠,只要有皇帝的一个眼神示意,就会有人恨不得剥皮食肉。

且皇帝不必担心损毁自己的名声。

想到这里,朱元璋看向苏谯的眼神逐渐带了些许欣赏。

察觉到这一目光的苏谯顿时心惊:怎么了这是?你老朱是不是有什么奇怪的爱好啊!这是什么诡异的眼神!冷汗顺着额头滑落之际,苏谯死死盯着众人:“诸位,这就结束了吗?”“还没!”“陛下,我们假设一下最糟的情形。”“太子殿下无意削藩,大臣们也无人进言削藩。”“但敢问陛下,就算皇帝自己无猜忌之心,天下藩王难道就没有猜忌之心么?”“届时每次藩王入朝,都会以为太子准备削藩。”“宗室每次见面都是针锋相对。”“这便是陛下期望的亲近和睦之情吗?”“须知只有没有威胁,没有利益冲突且存在共同利益时,才能有和睦可言。””但一旦有了冲突,必是生死相争。”“而您现在所坐的龙椅,就是藩王与太子之间最大的利益冲突!”“所以即使太子无削藩之意,藩王也必然产生反意。””而藩王之叛意会迫使太子削藩。”

朱元璋已被苏谯震住,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在心中暗叹一声”好”。

苏谯分析得确实精彩,思路清晰明了。

唯一问题就是讲的是自己家里的事,如果是邻国哪个番邦的事就好了,这戏老朱肯定会看得津津有味。

半晌后,

朱元璋压制着内心的愤怒问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假设必定要削藩。

为何不能让咱的藩王乖乖交出兵权,到京城来做太平王爷呢?”

话音未落,苏谯忍不住“噗嗤”一笑。

黄子澄等人见状立刻上前斥道:"苏谯!你在做什么?""你竟敢嘲笑陛下?"

朱元璋牙关紧咬:"继续说!"黄子澄嘴角抽动,看着老朱心想:这还是以前的那个老朱吗?难道姓苏的小子给灌了迷魂汤不成?

苏谯看着朱元璋,哭笑不得:"请问陛下,您...自己相信这话吗?""先不论太孙殿下愿不愿让藩王做太平王爷。”“就算是藩王自己愿意吗?”“驰骋沙场的将领如未战败,岂有下马受缚的道理?”

朱元璋寒声瞪视苏谯。

“依你这样说,我儿子跟孙子之间免不了一场战争,我大明江山注定遭殃了?”

显然,苏谯的一席话已深深触及了老朱的底线。

并且从“**”传递的信息来看,大明在那之后已然历经十代之传承。

由此可见,那场战斗并未伤及大明根本。

恰在此时,朱元璋心中杀机渐显,而苏谯却突然语惊四座,“陛下此言大谬!”他断言道,“这一仗必定速战速决,甚至毫无损伤于我大明根基!”

此言一出,朱元璋的眼眸猛然圆睁,满是不敢置信地脱口而出:“怎讲?又怎讲?!”

朱元璋几乎是在怒喝,而苏谯毫不示弱地回道:“陛下可曾想过,胡惟庸一案便使我们淮西二十四将中十余人牵连其中,凉国公蓝玉亦在家赋闲待罪。”苏谯进一步剖析,“一旦蓝玉事发,陛下莫要遗忘,我朝第二代战将大多出自凉公麾下。

倘此时再无良将可用,燕王若起兵,则陛下以为朝中有何人为可挡之呢?”苏谯提及曹国公、魏国公,令整个局面显得越发微妙。

苏谯一番话直戳朱元璋的心结——杀人过多为实。

而谈及燕王朱棣勇猛非凡之处,特别是在解除蓝玉权力后,除耿炳文勉强保持朝廷不败之外,再无能制住朱棣之人。

朱元璋一时被戳穿内心想法后,如同踩了尾巴的狐狸一般激动而立,咆哮质问:“蓝玉不过暂居家中罢了,谁说过治他的罪?简直是胡说八道!”

看到老朱暴跳如雷,苏谯却暗喜连连,并乘势火上浇油,“蓝玉不得不死!”他说,“懿文太子薨逝之后,凉国公命运已定。”言语间情绪愈发亢奋,“就算是虞怀王活着,蓝玉也难逃死局。”

“因为蓝玉只能为懿文太子效力!”接着他又深入分析,“要是虞怀王在世,那凉国公便是太孙舅公,若是其权柄继续增长,岂非又成了董卓霍光之流!毕竟献帝的外戚也是董卓。”他警示道:“难道陛下能容忍我大明出个霍光或董卓吗?”

声音在这奉天门前回荡许久,直至朱元璋无力瘫软坐回龙椅。

如果不是苏谯提起,他自己尚未曾细思过若朱雄英如今健在的话,自己或许仍旧会对蓝玉有杀心。

归根到底是因为蓝玉本应属意给太子朱标的,而只适合由太子来掌控的战将。

如果朱标不在,蓝玉就必然随着朱标的消亡而失去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