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滚吧
书名:大明:我在殿试直播搞垮朱元璋 分类:历史 作者:ZeroCool章 更新时间:2025-04-04 06:55:34
2
说罢还不断向苏谯投去急迫的眼神示意其退下。
未曾想朱元璋忽然重重一拍桌面喝道:
“朕问你了吗?!”
他又转头瞪向詹徽等人补充道:
“之前问你们的时候没人吭声,如今轮到别人说话了却又不让讲道理,滚吧!”
茹太素瑟缩着不敢再多言语,乖乖退回班列之中。
朱元璋凝视着苏谯,咬紧牙关问道:“年轻人,你说!”
苏谯毫不在意,平静回应:“先整治文官士大夫,接着是藩王宗室,最后处理勋臣。”
谨身殿内,寂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众人纷纷屏息。
在大殿上讲这话,跟寻死有何分别?不单是朱元璋,满朝大臣谁不是文官或勋臣?藩王更是朱家亲儿子!把这儿全抄了?
连茹太素也开始后悔之前为何要为苏谯辩护,若被牵连同党罪怎么办?
可此刻苏谯目光坚定地直视朱元璋,仿佛在午门外等着问斩一般,催促道:动手吧!
朱元璋稳坐龙椅,快速思索。
许久才吐出一个字:“好!”
苏谯本能拱手致谢,疑惑抬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
不仅是苏谯,连茹太素都觉得听错了。
老朱改变主意了?
这也没打呀?朱元璋心里暗自又赞许了一声“好”。
国运末期,天灾不断,国库匮乏。
谁手里还有钱?自然是藩王、勋臣、士大夫!
朱元璋追问道:“谈谈为何要抄他们家?”
茹太素等人顿时心凉半截,知道还是要杀。
不过是在杀人前戏耍苏谯。
苏谯明白后便无顾忌地解释:“请问陛下,百姓为何会造反?因为富贵人家浪费而穷人挨饿!所以他们想夺权享乐。
若是富贵人家也到处饿殍,百姓何来叛意?既已困顿,拼杀有何益处?”
朱元璋眼睛放光,渐露笑意。
这不就是这样么?即便朝廷没钱,贵族不需要受冻饥饿,百姓见官府与己同苦也就不起义。
不反抗是饿肚子,反也是饿肚子,谁愿意无事生非啊!
朱元璋越发兴致盎然:“要是藩王、公卿家里没粮呢?”
苏谯淡定答道:“很简单,废除祖训即可。”
刚才那声“好”也许救了他一命,这下却又是自我毁灭。
“皇明祖训”开篇明示:违背者全家凌迟!
茹太素看着苏谯的眼神充满了无奈,这家伙是活够了吧,还想连累九族?
但苏谯无惧,因为他知晓一些特殊记忆。
这具身体自幼孤儿,九族之说和自身性命对他并无差异。
听到要“废”祖训,朱元璋差点命令立即推出去砍了。
可终究克制住怒火,子孙依祖训却依旧走到绝境,难道不是说明祖制也有瑕疵?
朱元璋审视着苏谯,追问:“为何要废弃我的祖训?”
苏谯对此毫不在意,神色平淡地回答:
“只因海禁!”
“前宋两代未曾禁海,百姓富庶,为亘古罕有。”
“陛下遵循祖训禁海,无异于自行断去一臂!”
话音刚落,朱元璋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海外,果真如你所言那般富饶?”
苏谯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随即一本正经地看着朱元璋说道:
“是否富饶,学生难以确信。”
“但可以确定的是,海外能够找到充足的粮食。”
接着,苏谯提高声调继续说道:
“我大明以南,有一国称交趾,一国称安南,这两地原本皆属前唐管辖。”
“不知陛下是否明白,为何这两地屡次投降又反复反叛,终致今日局势?”
朱元璋不解地追问:
“这是为何?”
苏谯整理了一下嗓子,郑重其事地回应:
“无它。”
“彼国富裕,而我大明贫困。”
“正因此,交趾与安南才降而复叛。”
还没等话说完,站在旁侧的黄子澄便已忍不住跳了出来,指着他怒骂:
“大胆!此乃谨身殿,岂容尔等胡言乱语之辈在此放肆!”
“陛下,微臣请求即刻将此人推出午门,寸斩示众!”
苏谯对黄子澄的话语毫无反应,心中暗想:
凌迟也好吧?总比直接砍头赚这点赏钱来得安心些!
朱元璋冷哼一声:“退下!”
黄子澄仍不甘心地上前几步,朝后方的锦衣卫高声喝令:
“你们听到了吗?陛下的旨意是将此人推下去!”
锦衣卫们闻言一怔,正准备上前,却被朱元璋猛然拍桌阻止:
“咱让尔退下!”
黄子澄浑身一颤,急忙退回原位。
朱元璋随后盯着苏谯,面无表情地道:
“年轻人,继续说。”
“中原为天下之上邦,怎会不及交趾、安南富有?”
苏谯闻此不由得愣住片刻。
老朱今天是吃错药了?怎么不杀了自己?
长叹了一口气,他无奈地说:
“非他国不如中原富庶。”
“实则是其国在两广岭南地区经济发达,从而与中原割裂。”
“好比高丽因其富饶而在辽东以外孤悬海外,交趾与安南同样如此。”
“且交趾与安南土地肥沃,粮食一年三熟,人丁繁衍迅速。”
“废止海禁,借由海运南下前往交趾购粮,此乃势在必行之策!”
听罢,朱元璋眼神顿时一亮。
此人虽然看似狂妄,言语间倒也合情合理。
况且提到的三国——高丽、交趾、安南皆偏居海外,其富足恰好因为接壤地区相对贫瘠所致。
即便仅仅凭借此子对周边藩属的了解,已然堪称为可用之材。
然而此刻,朱元璋的目光仍旧紧锁在苏谯身上。
“方才你说应先抄士大夫之家,现在问你,这个家要如何查抄?从何处开始?”
“再者说来,倘若后代君王真去抄没这些士绅之家,读书人怎么看我大明未来的君主?”
“一旦读书人拒绝入仕,谁来治理国家?”
“到时岂不是把所有读书人都推向反对者的阵营去了!”
苏谯冷冷一笑,抬起头对着朱元璋问道:
“陛下可否告知,关外是否有强敌环伺?”
朱元璋点头答道:
“不错,此敌远超北元。”
“那么,敢问如今大明尚余多少可用之军?”
朱元璋听罢微微一怔。
这一点先前确实未曾提及。
不过大致情形也相差不多。
若有可用之兵,又何必落到这等地步。
于是他简短回道:
“没有了!”
苏谯闻言神色稍缓,而后悠然开口:
“只需一支精锐兵马,即可平定天下,确保江山永固。”
朱元璋一听立即警觉地追问:
“哪支兵马?!”
苏谯毫不犹豫地吐出三字:
“朱家军!”
朱元璋听罢,脸色瞬间阴沉。
苏谯轻描淡写地答道:“这是本朝祖制。
按照规制,郡王子孙封官如下:子为镇国将军,孙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
随即苏谯反问道:“请问陛下,既称镇国将军,若只顾其名而不握兵权,又怎配此称号?”
这话令朱元璋陷入沉默。
是啊,当初他将藩王分封各地,意在使子孙后代能捍卫大明江山。
古往今来,男子的价值不就在于此?不论是为家族争夺资源,还是为国家稳固根基,皆需行动。
值此时局危急,朱家岂有退缩之理?
还没等朱元璋细思,苏谯接着说道:“陛下刚提及外敌环绕,不妨诏告天下,召集所有镇国、辅国与奉国的将军及校尉出征,如此一来便可破解当前困境!”
说到这里,苏谯目光炯炯生辉。
但黄子澄赶忙反驳道:“陛下,这若是数百年的承平局面下宗室之人未曾习武,将这些未经磨炼的军人派往前线与敌厮杀,岂非同于驱羊入虎口?”
苏谯冷笑一声,朗声回应:“即便经历二百载繁衍壮大,我朝宗室安逸生活亦不过数十万之众罢了。
相较而言,关外的女真、蒙古诸部族人数寥寥无几,动辄不过数万。
若就此亡国,岂不可笑至极?!”
黄子澄不甘示弱高呼:“放肆!你如何对待天潢贵胄的宝贵生命!”
苏谯怒视黄子澄,大声回击:“此战胜,则万事大吉;一旦战败,大明天子亦可籍叛国罪抄没宗室家财!届时必清查谁贪污腐化,那些人非但不顾圣恩,更是朱家的敌人。
抄家灭族,也不足以平天下之愤!再者说,宗室皇亲坐拥天下财富,为天下立标杆有何不可?”
言毕,苏谯深吸一口气,紧盯着黄子澄问:“假设你为穷苦百姓,若得江山,是否会留朱氏血脉?若关外强敌破关而入,朱氏还有活路吗?天下人或降或反,唯独宗室不得降反。
否则即便以朱家全族鲜血捍卫了这片天下,朱氏后代也难保公卿高位。”
“用朱家满门热血守卫这份基业又如何?这本就是他们应承担的责任!”话音落下,黄子澄顿时语塞。
苏谯字字铿锵地说出每个看似违背常理实则合情合理的话语,却毫无差错——任何人都可以投降,可只有朱家没有退路,特别是拥有皇位继承权的朱家男丁。
苏谯继续冷言警告黄子澄:“若被国内乱党篡权成功,或许尚存侥幸苟活之心,如乐不思蜀之典。
可一旦关外夷狄入关,则朱家必然全族覆灭!难道大人忘了吗,我大明的江山是怎么来的?”
此言让满殿鸦雀无声。
来自元人的手中!
倘若明朝再次失守汉人江山,每一个朱家后人都将成为反旗复辟的旗帜。
关外异族怎会让朱家人存活于世?最终,苏谯语气一顿,直视朱元璋缓缓说道:“若宗室子弟能毅然出战关外,即便马革裹尸,到那时陛下定会见证属于大明天子空前的威望。”
“纵使天下有悖逆之民,那又怎样?”
“他们难道不是汉家子弟?怎可坐视汉室江山沦亡于外人之手?”
“若将来这些人再次为祸,便是助纣为虐的汉奸,必遭万世唾弃!”
“陛下可知,有的人虽已殒命,却胜过苟活于世!”
“结局终是一死,与其被动等待就擒,不如血战到底,这才是英雄风范!”
“徒然等死与为国捐躯,岂非天壤之别?”
苏谯这一席话犹如利刃,直刺老朱心间。
即便老朱被激得怒火中烧,却找不到一点可以反驳的漏洞。
反正都难逃一死,何不冲出去为朱家王朝搏上一搏?
再者说来,有些人逝去后的确比活着更有意义。
要是关外能殉难几万朱家人,
到时皇帝做事就顺理成章多了。
朝臣若有贪污,就是对抗朱家;
不用帝王动手,
各处宗亲就会纷纷指责其罪过。
况且牺牲了众多宗族性命,
哪位藩王还敢囤积粮食?
一旦传到民间,这样的藩王就连祖坟都不能进。
对功臣勋旧而言亦是同理。
丹书铁券本非给他们看的!
热血最易激起杀性。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深吸了一口气,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然而苏谯的话仍如利箭般不断射向老朱心中。
“宗室若是全部葬身关外,那时大可以想天下百姓如何评价朱家。”
“陛下也可以思量,未来史官将如何撰写我大明的历史!”
“纵观历代王朝,唯有朱明一朝见宗室以死保国!”
“哪怕最终失去天下,我大明之名也必将流芳百世!”
“此后每一片有汉人的地方,皆会敬重朱氏家族。”
“何为不朽基业?”
“这就是真正的不朽基业!”
“您的大明,名声必然和尧舜媲美!从今往后,在国家危难关头,世人定不会忘记朱家后裔!”
苏谯所言,恰似诱人的画饼,
硬生生地塞入朱元璋口中。
先前一直坚持立场的黄子澄也哑口无言。
因为只要派上几万宗室参战,
战争结果如何都不重要。
赢,
便一举平定内乱,迅速击垮乱民。
输,
便举国同心协力,粮草军需源源不断。
哪怕是初战溃败、全军覆没也不足惧。
毕竟历史是后人写的,
为了鼓舞士气,这几万人必将成为耀眼之星。
垂危的大明朝廷也能借他们尸骨重生,
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朱元璋瞪着苏谯追问:“你叫什么名字?”
听闻此问,苏谯心中欢喜不已,
看来终于要采取行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