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开海通商
书名:大明:让朱棣提前两百年996 分类:历史 作者:秋季 更新时间:2025-04-18 08:12:29
言毕,他便背对众人离开了奉天殿。
文武百官齐刷刷地低身相送。
直至朱允烨的背影消失,官员们才如释重负般长出一口气。
一些熟识的同僚彼此交换目光,从中察觉到了难以掩饰的惶恐与懊丧,脸上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抹苦笑。
这位皇孙的手段远超他们的预料,令人胆寒。
退朝之后,依旧有一批暗怀怨意者,虽在朝廷上按捺不动,内心却积攒着诸多不平。
这些人正是御史群体!虽说其品阶不算高,但职权甚广。
得益于祖制赋予的特殊权利,他们可依据传闻弹劾官员。
这是朱元璋刻意为之,旨在维持朝政的制衡机制。
只要有些许线索,即便只是市井闲谈的内容,也足以上报给皇帝。
无一例外地,朱允烨关于解禁海贸之事被这些言官撰写成机密文书,并经由秘密渠道送往金陵之外养病中的朱元璋。
他们还着力渲染了朱允烨如何残暴无情,任意压制同僚,把数位无辜大臣投入诏狱的情景。
按照他们的理解,朱允烨仅仅是一个代理国政之人,最终决定重大事务的权利仍握在朱元璋手中。
毕竟,最初的海禁政策出自朱元璋而非朱允烨。
如今朱允烨刚刚开始监国,便大胆突破祖宗成法开放海洋通商,怎会不是无视皇帝权威?因此,在他们看来,朱元璋必然会雷霆震怒,飞速回京撤销朱允烨的监国职务...
甚者,也许连皇太孙之位都会一并剥夺!
跟随朱允炆的部分官员心底暗忖,新近出现的水泥技术已经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撼,甚至让他们萌生绝望感。
若此事真的成功,无疑将彻底稳固朱允烨作为皇储的地位。
遗憾的是,少年总是容易冒失行事,竟然大胆提议废除海禁规则!自然而然地,在送给朱元璋的秘密弹章中也增添了他们的笔迹。
不出几日,一封封举报信相继落入朱元璋的眼底。
信件内容翔实罗列了朱允烨在朝堂内外的行为表现,且不乏添枝加叶的地方。
明明白白暗示朱元璋必须尽早返回京城惩治朱允烨,否则社稷堪忧。
然而这一切对于朱元璋而言形同虚设,因为他有自己的情报体系——锦衣卫。
早在这些书信抵达之前,相关事实便通过锦衣卫完整呈递至朱元璋案头,毫无矫饰或曲解之处。
阅读完毕后,朱元璋淡然一笑,心中颇为轻蔑,这些人未免太过短视。
实施海禁本就为防范倭寇滋扰沿海地区以及节省民力资源,避免民生受损。
倘若情势所需,朱元璋绝非不愿重新开启海路通商的大门。
显而易见,正如朱允烨所言,那些臣子已被所谓的儒学思想束缚得太深,只顾搬弄辞藻大讲空洞道理,却无法看清现实的本质。
更让人气愤的是,竟企图假借此次争议牟取私人利益,这进一步激起了朱元璋内心深处的杀机。
经过一番思虑,他果断致书朱允烨,传递了一道秘旨:放手施为吧,祖父全力扶持于你。
与此同时,南京宫殿内,朱允烨正在细心指导杜世泽有关水泥生产的技术细节,包括选取何种石料等步骤...
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温度运用,这番见解让杜世泽内心震撼不已。
他暗自思索,世间竟真有天赋异禀之人,否则如何解释皇太孙这般年纪,竟能构思出如此精妙的概念!长期困扰民众的江南水灾,或许就此能得到解决!
想到此处,杜世泽心情激荡。
这时,一位影卫悄然出现,低语数句予上官海棠,随后她走向朱允烨,似乎欲言又止。
杜世泽见状,急忙向朱允烨行礼:“臣此去研究一下水泥的制造方法,不敢打扰殿下了。”
朱允烨见其识趣,心中对杜世泽的评价提高不少,“嗯,你先回去吧。
若有不明之处——”
略作停顿后补充,“随时来询问于我。”
临末,还叮嘱一句:“杜侍郎,精心钻研,用心做事!”
以一部侍郎的身份与地位,杜世泽自然敏锐捕捉到了这句话里的深层含义,满心兴奋离开了皇宫。
待身影远去,朱允烨才开口问道:“说吧,有何要事?”
影卫躬身答曰:“回殿下,锦衣卫奉陛下密旨即将抵宫门。”
话语方落,宫门外已传来通传声,“启禀殿下,陛下派锦衣卫送密旨来了!”
朱允烨不由赞叹,影卫行动之迅速竟胜过锦衣卫。
“让他进来吧!”
不久,一袭飞鱼服的身影步入殿中,“参见殿下,这里有陛下亲封密旨。”
从贴身袋中取出密信恭敬递上。
朱允烨展开一看,嘴角扬起一抹笑意:“好爷爷,孙儿自当放手去做,祖上有您庇佑,何须畏惧!”
短短几句中满含祖孙深情。
“孤明白了。”
挥手示意那名锦衣卫退下。
举目望天,思绪飘远……
若无法驱散商贾百姓对于海畔的恐惧,谈何开海通商?朱允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字眼——倭寇!所有的祸患皆因此辈而起,心中怒火涌动。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本是需安宁恢复之际,却遭遇东洋匪徒侵犯东南沿海。
按朱元璋果断之性情,绝难容忍。
立即派遣大军讨伐,岂料这些倭寇如狡猾泥鳅,趁机突袭沿岸,抢掠之后即遁逃无踪,致使边防军疲于奔命。
更可恶者,有为利所诱之人暗地传递消息给倭寇,每次大军围剿之时,彼等皆预先得知而后撤,令赶至的明军屡屡扑空。
年复一年,朝廷耗费巨资却收效甚微,沿海民众受害日深。
朱元璋亦倍感焦虑,加上北方蒙古残余屡犯边界,终不得己下令内迁沿海居民,并焚毁原有屋舍以防倭寇占据栖息之地。
然而这只是治标之策,反倒催生大量走私行为,某些东南世家明目张胆地进行海外交易,逐渐形成庞大的利益团体,无视朝廷权威。
加之古代技术限制……
朱元璋等人的眼光尚未达到足够深远的程度,这一局限致使东南地区的豪强逐渐壮大。
最终,他们竟然有能力对朝廷构成威胁。
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朱棣迁都至北平,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此因素的影响。
在这里,朱棣受到当地势力的牵制,无法自由行事,唯有迁都北平,导致南北几乎形成实际割据的局面。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入关、明朝覆灭之时,南方士绅依然抱持保住半壁江山的想法,甚至提出与清军划江而治的荒谬建议。
朱允烨想到这里,心中满是愤慨:正因这些人的存在,汉人好不容易重新挺起的脊梁再次被压垮;也因这些人,汉人在之后几百年间遭受了无尽的屈辱。
因此,当务之急便是彻底清理东南沿海的倭寇。
既然决定清理,方式便成为关键问题。
像朱元璋那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派兵征讨是否可行?朱允烨在心中否定了这个想法——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不通,否则朱元璋也不会采取禁海内迁的政策!
相比朱元璋的举措,朱允烨的想法更为决绝:与其日日防范倭寇,在沿海与走私集团斗智斗勇,不如直接攻入倭寇的大本营——东瀛,将其彻底铲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主意已定,朱允烨开始在脑海中筛选合适的人选。
朝中众多武将的名字快速掠过他的脑海:徐达?徐达不适合。
作为朱元璋的结义兄弟,他正协助镇守金陵,不能轻举妄动。
傅友德?朱允烨摇了摇头,即便傅友德是一位名将,但其能力在众多开国将领中并不算出众,更不用说远赴东瀛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最后,朱允烨锁定了一个人——蓝玉!只有蓝玉能胜任这件大事,也只有他具备当前机会来完成这项任务。
作为大明开国的重要将领之一,蓝玉的统兵才能在此时堪称无人能及。
即便如徐达这样的名将,其领兵作战的能力相较蓝玉仍有明显差距。
正因如此,朱元璋才会重用蓝玉,命他北伐北元。
几年前的捕鱼儿海之战中,蓝玉率数万大军从大宁出发,直捣北元皇帝驻扎的金帐汗庭。
北元毫无防备,被蓝玉突袭得手,打得北元皇帝仓皇逃窜,仅带着太子和皇后侥幸脱身。
这场战斗几乎以一己之力瓦解了整个北元政权,成就足以媲美“封狼居胥”
然而,朱允烨想起蓝玉的身影时,那股桀骜不驯跃然眼前。
蓝玉固然骁勇,却也不乏狂傲。
历史上,不少功勋卓著的将领都因其傲气而留下故事。
比如汉朝的冠军侯霍去病,这位狂傲的名将曾深入漠北,大破匈奴,一举扭转汉匈之间的局势,使得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人得以安心生活。
虽蓝玉难比霍去病,但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也不逊色太多。
至于另一位名震漠北的大唐战神李靖,其战绩虽辉煌,但也需面对当时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挑战。
朱允烨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个他所期望能继承自己兵法理念的人。
李靖在他的早期人生中并不引人注目,没有留下多么辉煌的战功,以至于历史书籍对他的记载也极为简略。
然而,真正使李靖崭露头角之时,已经是四十到五十岁之间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