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朱元璋:要不去找朱辰问问?(6更,求收藏)
书名:大明:每日礼包刷新,老朱人麻了 分类:历史 作者:混与乱 更新时间:2025-04-26 11:56:23
自古以来,每朝每代的开国君主既要享受手下猛将如云,攻城拔寨犹如吃饭喝水般简单,用兵起来气吞万里如虎的便捷。
也要承受平定天下,开国后和平盛世这些习惯了破坏而不懂得建设的武将们带来的痛苦。
一则,武将们总是认为这天下是他们靠手中刀兵一枪一剑夺来的。
平定天下,扫除前朝余孽后,他们就该肆意取天下自用…
不说肆意吧,但也要和开国君主共同享受这鲜美的胜利果实。
而开国君主往往都比较重义气,重感情。
会给予这些武将无与伦比的地位、权势、财富。
但同时,开国君主是要长期治理一个国家的,会开始逐步收拢兵权,中央集权,防止某些不长脑子的武将拥兵自重,携兵作乱!
如此一来,一方面武将们肆无忌的享受权势带来的美妙,另一面又担心失去兵权后将再无法获得这样美好的生活。
于是,开国武将与开国君主之间从此有了间隙。
登基之前的吴王只是义军的吴王,只是淮西子弟的吴王。
可登基后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不再只是淮西人的洪武皇帝,而是整个天下子民的皇帝。
那么,为了整座天下的安定,朱元璋便要逐渐收拢兵权。
一来防止武将长期掌控兵权,危害国家稳定。
二来也是一种保全那些武将兄弟的方法。
毕竟,功高盖主,拥兵自重,携兵自傲的武将自古以来便不会有好下场。
朱元璋自认为自己要对得起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故而不愿意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涉险…
是的,是涉险,掌控兵权时间久了也是涉险。
所以,朱元璋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好办法,那就是分封诸王前往各地边塞戍边,同时收拢各勋贵武将手中的军权。
毕竟,藩王都是他朱元璋的亲子,兵权在儿子们手中就是在他自己手中,在朱家人手中。
而武将们终归是外人。
于是,两边的矛盾加剧了!
武将们也不都是傻子,他们也曾在戏曲中听过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典故。
他们也怕朱元璋卸磨杀驴。
故而,有些不愿意将兵权交出来,担心没了兵权的他们将是待宰的羔羊。
这不,随着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几个年长的藩王年纪逐渐增大,最多再有两三年便要就藩掌管各地边塞的兵权了。
那些勋贵武将便有些坐不住。
虽然没明目张胆上书反对,却也在暗中推波助澜,让那些不怕死的御史言官上奏弹劾各藩王的种种缺点,反对这种分封藩王的国策。
这无疑是将朱元璋架在火上烤,这让朱元璋心情不佳。
金碧辉煌的乾清殿,九龙环绕而成的龙椅上,朱元仰头看着穹顶那金龙吐珠,明亮如境的暗青色地板上倒映着烛火晃动,映射在朱元璋的脸颊上,忽明忽暗,显得有些幽深恐怖。
朱元璋在想一个问题,自己是不是对那些老兄弟太好了?
一个个的总在关键时刻跳出来使绊子…
难道要自己杀一批来宣示自己坚定的决心吗?
还是说要放弃既定多年分封诸王于各地戍边的国策?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藩王、兵权、开国武将、皇权…
这几个词依次在朱元璋脑海中流淌而过。
忽然间,朱元璋一个激灵,想起了不知在何处看到的一句话:将帅可废,江山不可亡!
‘将帅可废,江山不可亡!’
默念一句,朱元璋便坚定了内心的想法。
分封诸王的国策依旧要坚定的实施下去。
再有几年,秦王、晋王、燕王、周王、楚王便要就藩了。
届时,各地兵权将会逐渐收归中央。
如此,既是保全那些老兄弟唯一办法,也是稳定国家的重要手段。
只是,朱元璋忽然又想起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何将这一国策坚定的实施下去,不受干扰。
他虽然是威言厚重,独断专权的开国君主,但有些事情也不得不在乎一下朝中百官的想法。
然后又回归最初始的那个问题,该如何调和这个矛盾呢?
“藩王,武将…藩王…武将…他们天然对立,那么只能借外力…咦…”
忽然间,朱元璋脑子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人。
朱辰!
那个局外人!
那个是皇子,但却从小遗落民间,吃了不知多少苦的皇子朱辰。
他回归后是不是也要封王…
那么这个问题或许去问他这么一个将来是局中人,如今还是局外人的人或许会有意外发现。
当然,朱元璋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想要吃朱辰煮的面的。
心中有了决定,朱元璋便开口:“来人,准备起架,咱要前往上元县一趟…哦对了,不必惊动任何人…算了,去通知皇后一声便可!”
“奴婢领命!”大太监刘和躬身领命退去。
…
很快,刚刚回京不到两天的朱元璋又带着马皇后前往了上元县。
……
PS:老作者更新有保障,求收藏,鲜花,评价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