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洪武雄略,朝堂新天
书名:大明:老四你看看你的后人 分类:历史 作者:穿古拾梦人 更新时间:2025-04-09 15:57:17
众人裹挟着朱祁镇带领着一众明军,浩浩荡荡地朝着京城进发。一路之上,朱祁镇低垂着头,脚步沉重地跟在朱元璋等人身后,往昔的骄纵蛮横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懊悔与深刻的反思。自己差点沦为阶下囚的耻辱,不断在他脑海中循环,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当初不听劝谏、贸然亲征是何等的愚蠢。
抵达京城时,街道两旁挤满了百姓,可人群中却没有丝毫迎接皇帝归来的喜悦,只有此起彼伏的低声议论和不满的窃窃私语。朱祁镇心中一阵刺痛,他明白,自己已然失去了民心。回到皇宫,朱祁镇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孙太后请罪,孙太后看着儿子憔悴的面容,心疼不已,可还是声色俱厉地斥责了他,期望他能真正认识错误,改过自新。
然而,这一切在朱元璋眼中,不过是整顿朝堂的开端。数日后,威严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压抑。大臣们对于朱祁镇的归来意见分歧巨大,争吵声此起彼伏。朱元璋端坐在一旁,看着眼前混乱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他目光如炬地看向朱祁镇,沉声道:“咱从洪武年间一路走来,历经无数风雨,也深知当下局势。这大明的江山,是咱朱家的,更是天下百姓的。你犯下如此大错,必须承担后果。当下最要紧的,便是革新图治,重振大明的威严。”
朱祁镇面露惶恐,忙不迭地点头,表示愿听从太祖的教诲。苏辰见状,赶忙上前一步,进言道:“陛下,革新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应当从吏治、军事、民生这几大关键方面着手。吏治不清明,政令便难以推行;军事不强大,边疆就不得安宁;民生不稳定,国家的根基便会动摇。”众大臣纷纷颔首,对苏辰的提议表示赞同。
朱元璋当即任命苏辰为革新大臣,全权负责革新举措的推行。苏辰深感责任重于泰山,与志同道合的大臣们日夜钻研商讨,精心制定出了详尽的革新方案。
但朱元璋心中清楚,想要革新顺利推行,必须先彻底清理朝堂的隐患。他首先将矛头指向了土木堡之变的相关责任人。那些在土木堡之变中指挥不力、贪生怕死的将领和官员,纷纷被朱元璋下令严查。曾经在土木堡临阵脱逃的将领石亨,本以为能逃过一劫,却被朱元璋揪出,直接革职查办,打入大牢。他的党羽也被一一清查,整个朝堂因这场清查而人心惶惶。
紧接着,朱元璋又将目光投向了夺门之变的相关人员。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妄图通过夺门之变谋取私利,扰乱朝堂秩序,朱元璋自然不会轻饶。徐有贞被流放边疆,曹吉祥则被当众斩首,以儆效尤。这场对朝堂的大清洗,让整个大明朝堂为之一震,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纷纷收敛了自己的行为。
处理完这些,朱元璋开始处置朱祁镇和孙太后。朱祁镇作为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朱元璋认为他已不配再坐在皇位之上。于是,朱元璋下令废除朱祁镇的皇位,将他囚禁于北京城郊外,让他在余生好好反思自己的过错。而孙太后,因其在朱祁镇执政期间未能加以有效约束,朱元璋认定她也难辞其咎,下令对孙家诛九族。一时间,孙家上下哭声震天,曾经在朝堂上风光无限的孙家就此覆灭。
同时,在苏辰的建议下朱元璋决定立永乐一朝的汉王朱高煦为大明新皇帝。
在清理完这些阻碍后,革新正式开始。吏治革新方面,苏辰建议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选拔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官员,定期巡查各地官员,一旦发现贪污腐败、庸政懒政的行为,严惩不贷。朱祁镇被废后,新皇朱高煦批准了这一建议。新的监察机构迅速组建并投入运作,消息一经传出,朝堂瞬间震动。一些平日里作威作福、贪赃枉法的官员顿时人心惶惶。有个叫王富的知府,在任职期间大肆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监察官员经过一番深入调查,掌握确凿证据后,立刻将其弹劾。朱高煦果断下令将王富依法严惩,其家产全部充公。这一案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官场掀起了巨大波澜,官员们从此行事开始谨小慎微,官场风气也随之焕然一新。
军事革新同步展开。土木堡之变将明军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苏辰提出改革军制,加强军队训练,大力更新武器装备。朱高煦任命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将领负责军队训练,同时从民间广泛招募能工巧匠,致力于改进武器。此外,在边疆地区增设大量烽火台,加固防御工事。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民生方面,苏辰建议减轻百姓赋税,积极鼓励开垦荒地,大力兴修水利。朱高煦批准后,各地官员迅速行动起来。在山东,地方官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并为百姓发放种子和农具。同时,朝廷拨出大量款项修缮黄河堤坝,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百姓的水患问题。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也渐渐消散。
然而,革新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守旧大臣为了保住自身的利益,在暗中疯狂抵制革新。以吏部尚书李贤为首的守旧派,在朝堂上公然反对革新举措,他们声称这些革新措施是对祖宗制度的大不敬,是肆意破坏。李贤义愤填膺地说道:“祖宗制度传承多年,历经无数考验,怎能如此轻易地更改?这些所谓的革新举措,表面上看似有理有据,实际上只会扰乱朝纲,破坏祖宗留下来的稳定局面。”
苏辰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反驳道:“时代在不断变迁,祖宗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如今大明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如果不进行革新,国家又该如何发展?难道要一直守着旧制度,眼睁睁地看着大明走向衰败吗?”双方你来我往,争论得面红耳赤,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朱高煦看着争吵不休的大臣们,心中也有些犹豫。朱元璋见状,语重心长地说道:“咱当年打天下的时候,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但只要是对百姓、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咱就坚决坚持到底。革新虽然困难重重,但为了大明的未来,绝对不能退缩。”朱高煦听后,深受鼓舞,下定决心全力支持革新。
守旧派见朱高煦态度坚决,仍不死心,暗中使出各种手段搞破坏。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说革新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引发社会动荡。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对革新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苏辰得知后,立刻采取行动,亲自前往各地,召集百姓,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讲解革新的内容和目的。同时,让那些在革新中切实受益的百姓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渐渐地,百姓们明白了革新的重大意义,开始转而支持革新。
在革新的持续推进过程中,朱高煦也在不断努力学习治国理政之道。他时常与朱元璋、苏辰等人深入探讨政务,积极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之下,大明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吏治变得清明公正,军事力量日益强大,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朝堂之上,大臣们不再为了个人私利争吵不休,而是一心一意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一个月的时间,改革步入正轨,朱元璋等人决定回洪武一朝。同时决定让宣德一朝的朱瞻基、皇太后张氏去见见洪熙一朝的朱高炽,了却心中的遗憾。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