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我们宿州没有一个贪官!
书名:大明:大明首富,朕碰不得? 分类:历史 作者:万历大帝 更新时间:2025-01-11 21:52:27
整个金銮殿的气氛沉寂的可怕!
所有文武百官的目光都落到了缓步走来的那个人身上。
宿州知州,罗复仁。
金銮殿上的血腥还没有退散。
而马上。
血腥味又会加重。
对于这个即将惨死的老者。
朝官的眼中有同情。
亦有愤慨。
更有责怪。
他们并不是怪罪罗复仁贪污。
而是随着宿州租税案发。
朱元璋以后一定会更加监督整个收税过程。
这里面的有些人,就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贪污租税了。
罗复仁来到朝议班次的最前列。
满眼阴狠的胡惟庸跨上去就要指着罗复仁的鼻子骂娘。
谁知道还没等胡惟庸开口。
就听罗复仁冷冷道:
“胡丞相,莫挨老夫!”
“咱得这身衣服金贵,小心弄脏了,你赔不起!”
说着对着朱元璋跪拜行礼,山呼万岁之后。
淡定起身。
对着那双如刀的虎眸。
罗复仁从容道:
“陛下,好久不见。”
看到罗复仁如此坦然自若的样子。
整个金銮殿的百官包括胡惟庸,都傻了!
难道这姓罗的是惊吓过度。
直接疯了?
而朱元璋显然也没有料到罗复仁会给他来这么一出。
不过淮右布衣的定力非比寻常。
他冷冷凝视着面前这个曾经让他专门找了一次的宿州知州。
平静道:
“是啊罗大人,好久不见。”
罗复仁知道朱元璋这样的平静背后,是无尽的杀机。
不过他全然无惧。
而是笑道:
“想起来,老臣已经是五年没有回京了。”
“”记得老臣当年还是弘文馆学士,穷的买不起房子。无奈只能在郊区买了间破房子堪堪度日……”
“不知道那件破土房,还在不在。”
朱元璋冷笑道:
“你这老东西好不领情。”
“咱当年在你那间破土房找你的时候,你正在灰头土脸、粉迹满脸的刷墙。”
“咱看不过,便给你赐了一所大宅院。”
“你不问你那大宅院好坏与否,却是惦记起那个破土屋了。”
罗复仁笑容加深:
“老臣记起来了。”
“要不是陛下,老臣可能就捱不过那个凛冬了。”
“对了陛下,您唤老臣前来,所为何事?”
听着罗复仁和朱元璋侃侃而谈。
金銮殿的其他百官全都震惊了。
他们压根就没想到。
贪污了一个州几年租税的大贪官,会敢这样直面天子。
且能做到岳峙渊渟!
他真的就一点都不怕死吗?
而朱元璋的眼神已经冷如寒刀。
冷笑道:
“罗大人真是选择性遗忘。”
“要不,咱替你回忆回忆。”
突然!
朱元璋破口大骂道:
“罗复仁,你竟敢贪污整个宿州整整五年的租税。”
“你这个老匹夫,你怎么就敢!”
朱元璋的厉声呵斥让满朝文武一种颤抖。
而罗复仁则是直直迎上朱元璋那杀人的眼神。
正色道:
“陛下,您可以说老臣言出无行语出无状!”
“您可以说老臣倚老卖老,顶撞圣上!”
“可是陛下,您说老臣贪污。”
“这个污名,老夫不认!”
“而且老臣敢拿九族担保,我们整个宿州没有一个贪官!”
“一个都没有!”
朱元璋一听气笑了。
“好你个罗复仁,你瞧瞧你现在都堕落成什么样子了!”
“你想被诛九族是吧,咱就让你心服口服!”
说着,朱元璋把户部的租税账簿扔给了罗复仁。
罗复仁随便翻了几页突然放声大笑。
“陛下,别的地方我不知道。”
“可是我们宿州一年的实际收成,远比这上面记载的多!”
“不得不说,这户部账簿做的,完全是一塌糊涂!”
“我看着户部的人,可以改行专门做糊涂账了!”
朱元璋正想破口大骂。
可是罗复仁的这句评语,让朱元璋不由想起了慕晚晴对户部的那句调侃。
突然就冷静了下来。
随即板着脸道:
“你说你没有贪污,如何自证清白?”
堂堂户部被一个大贪官如此洗刷了一遍。
朱元璋竟然没有暴走?
整个金銮殿直接凝固了。
满朝文武个个大张着嘴巴。
陛下难道也疯了?
其实罗复仁也是有些纳闷。
他愣了一下。
赶紧从怀中又掏出了一个账簿,交给了朱元璋。
“陛下,这是我们宿州这几年的租税明细总账。”
“每一条都要出处,您可以随便查。”
“不过陛下,想要看懂这本账簿。”
“还需要一个先决条件!”
朱元璋接过账本。
看向罗复仁,好奇道:
“什么条件?”
罗复仁神秘道:
“陛下必须亲自去宿州一趟,走走看看。”
“才会看懂这账本里的东西。”
“所以老臣恳求陛下,让老臣以戴罪之身陪陛下去宿州看看。”
“看完之后,陛下要杀要剐,要蒸要煮,臣无话可说!”
一听罗复仁这么一说。
朱元璋故意骂了一句:
“你这老东西,又在那里疯言疯语。”
其实朱元璋此时已经不生气了。
只是有些好奇。
因为宿州是个什么样子,他已经见识到了。
而且辛丰村交税的时候,他就在跟前。
是按照大明律规定的十分之一交的。
而罗复仁也承认他给朝廷少交了租税。
那么余下的那部分粮食,究竟到哪里去了?
朱元璋想弄清楚这个情况。
不过等他翻到今年的账页看了几眼之后。
顿时什么都明白了。
毕竟【风灵月影】的账做的实在精致漂亮!
一眼就看出这些粮食的去处。
而且若账本记录是真的。
那么以宿州目前的存粮。
就算他们停止耕种,也能保证未来三年整个宿州人的口粮。
而且还有盈余!
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的存粮。
朱元璋仿佛看到了西北灾区的救命稻草!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