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赵子龙计取桂阳
书名:穿越回三国演义世界 分类:历史 作者:浩浩奶奶 更新时间:2025-04-28 06:30:54
赵云奉了诸葛亮将令,自江陵点起三千精兵,辞别刘备,取路向南,直奔桂阳郡而来。子龙将军,素以沉稳冷静、勇猛善战著称,虽领军在外,却无半分骄矜之色。他治军严谨,号令分明,三千兵马在他的统领下,行军途中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一路南下,旌旗整肃,军容鼎盛。
桂阳郡太守赵范,亦是汉室宗亲,只是血缘较远。此人颇有才干,在郡中也算经营有方,颇得民心。然而,他与荆州牧刘表旧部关系不睦,与江东孙权亦无深交,曹操兵败赤壁后,他便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听闻刘备连下南郡、零陵等地,兵锋直指荆南,赵范心中早已是七上八下,忧虑重重。
这日,探马飞报:“启禀太守,刘备麾下大将赵云,率兵三千,已至郡界,离城不过五十里!”
消息传来,府衙之内顿时一片哗然。众官吏、将校议论纷纷,面露惊惶之色。赵范强作镇定,召集麾下文武商议对策。
“诸位,”赵范环视堂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刘备军势大,如今赵云兵临城下,我桂阳郡兵微将寡,如何是好?可有良策退敌?”
堂下众人你看我,我看你,一时无人敢先开口。桂阳郡虽有城池,但兵力不过数千,且久不经战阵,如何能与百战精兵、又有常胜将军赵云率领的刘备军抗衡?
沉默半晌,一名唤作陈应的武将出列,此人颇有蛮力,自恃勇武,朗声道:“太守何须忧虑!赵云虽勇,不过一人耳!末将愿领兵出城,与之决一死战!定要让他知道我桂阳好汉的厉害!”
旁边另一员武将鲍隆亦附和道:“陈将军言之有理!我二人联手,定能斩杀赵云,为主公立下大功!”此二人乃是赵范麾下最为倚重的将领。
然而,座中一位老成持重的幕僚却摇了摇头,上前一步,对赵范拱手道:“太守,陈、鲍二位将军虽勇,但赵云将军乃当世名将,长坂坡单骑救主,威震曹营,万万不可轻敌。况且刘备乃汉室宗亲,仁义之名远播,今取荆州,乃是顺天应人。我军若强行抵抗,只怕是螳臂当车,徒增伤亡,于事无补。依属下愚见,不如……开城归降,或可保全城池百姓,太守亦能免遭兵祸。”
“投降?”陈应瞪眼喝道,“先生此言差矣!我等食君之禄,岂能不战而降?岂不被天下英雄耻笑!”
鲍隆也嚷道:“就是!大丈夫死则死矣,岂能屈膝投降!”
赵范听着两派意见,心中更是矛盾。他既怕死,又舍不得手中的权位,更怕投降后受辱。他看向那主张投降的幕僚:“先生之言,虽有道理,但……刘备会如何待我?赵云又是否真如传言般仁义?”
幕僚答道:“刘皇叔求贤若渴,素来善待归降之人。赵云将军更是以德行著称,所到之处,军纪严明,从不扰民。太守若能顺应大势,必能得到礼遇。况且……”他压低了声音,“我等与太守同姓,皆姓赵,五百年前或是一家。以此为由,或更能拉近关系,保全富贵。”
“同姓?”赵范眼睛一亮,这倒是个不错的理由。他沉吟半晌,心中天平开始倾斜。抵抗,胜算渺茫,且不说赵云之勇,光是那三千精锐,就不是桂阳守军能抵挡的。投降,或许能保全性命富贵,甚至借着同姓的关系,还能更进一步。
正犹豫间,又有探马急报:“赵云大军已至城外十里安营下寨,并未立刻攻城,其营盘整齐,法度森严,可见其治军之能!”
赵范闻报,更是心惊。不急于攻城,反而从容扎营,这显示了对方强大的自信和实力。他深吸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对左右道:“罢了!罢了!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及也。传我命令,准备香案、印绶,开城迎接赵云将军!”
陈应、鲍隆二人虽心有不甘,但见太守已决,且城中主降之声渐起,也不敢再多言,只得悻悻然退下。
次日清晨,桂阳城门大开,吊桥缓缓放下。赵范率领文武官员,捧着太守印绶和户籍图册,出城十里,来到赵云营前,恭敬等候。
赵云早已得到消息,并未托大,亦率领数名亲兵出营迎接。只见赵云身着银甲,白袍罩身,面如冠玉,目似朗星,手持龙胆亮银枪,骑着照夜玉狮子马,威风凛凛,气度非凡,宛如天神下凡。
赵范一见赵云,心中暗赞:“果然名不虚传!如此英雄人物,难怪能威震天下!”他连忙上前,躬身下拜:“桂阳太守赵范,不知将军大驾光临,有失远迎,罪该万死!今特捧印绶图册,献上城池,愿归降刘皇叔麾下,恳请将军收录!”
赵云翻身下马,快步上前,亲手将赵范扶起,温和地说道:“赵太守不必多礼。云奉主公之命,前来安抚荆南。太守深明大义,顺应天时,乃是明智之举。主公仁德,必不负太守归降之心。请起,请起。”
赵云言语谦和,态度诚恳,丝毫没有胜利者的骄横之气,令赵范心中大定,感激不已。
随后,赵云在赵范的陪同下,率军进入桂阳城。入城之后,赵云立刻下令:所有兵士,不得擅入民宅,不得抢掠财物,不得骚扰百姓,违令者斩!三千兵马入城,秩序井然,对百姓秋毫无犯,市井之间,迅速恢复了平静。桂阳百姓见刘备军纪律如此严明,主将又如此仁德,无不交口称赞,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赵范见赵云如此,心中更是敬佩,当晚便在府中大排筵宴,款待赵云及其麾下将校。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渐渐热烈起来。赵范频频向赵云敬酒,言语之间,极尽恭维。
“子龙将军,”赵范端起酒杯,满面笑容地说道,“说来也巧,将军与范同姓,依辈分算来,将军还是范之兄长呢。今日得见将军天威,实乃三生有幸!来,范敬将军一杯!”
赵云举杯回礼,淡然道:“太守客气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同姓之谊,更当相互扶持。”
几杯酒下肚,赵范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便屏退左右歌姬舞女,只留下心腹数人。他犹豫了一下,脸上带着一丝神秘的笑容,对赵云说道:“将军,范有一事,欲与将军商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云见他神色有异,心中略感奇怪,但还是平静地说道:“太守有话但说无妨。”
赵范搓了搓手,凑近一些,低声道:“将军容禀。范有一寡嫂,姓樊氏,乃先兄遗孀。此女有倾国倾城之貌,且德行贤淑,只是不幸年纪轻轻便守寡在家。范见将军英雄盖世,至今尚未娶妻(此处赵范信息有误,或故意如此说),心中甚为将军不平。范不揣冒昧,愿将寡嫂樊氏,许配将军为妻,一来可成就一段良缘,二来你我既为同姓,又成姻亲,岂不美哉?将军以为如何?”
说罢,赵范满怀期待地看着赵云,在他想来,如此美貌贤淑的女子,又是太守亲自做媒,赵云一介武夫,岂有不欣然接受之理?
哪知赵云听完,脸色却陡然一沉,原本温和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他放下酒杯,正色道:“赵太守此言差矣!”
赵范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愕然道:“将军……此话怎讲?莫非……嫌弃樊氏是寡妇之身?”
赵云站起身来,语气斩钉截铁:“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以功业为重,何患无妻?云奉主公之命,南定荆州,基业未稳,百姓未安,岂敢沉溺于儿女私情?”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赵范,继续说道:“其一,主公大业未成,云身为将帅,当以国事为先,岂能因私废公?其二,太守与云既为同姓,太守之嫂,即云之嫂也,娶嫂为妻,岂不有违人伦,惹天下人耻笑?其三,太守新降,人心未附,云若纳娶樊氏,难免引人猜疑,以为云与太守结党营私,于主公名声不利,于太守亦非好事!”
赵云一番话,说得是掷地有声,义正词严,将个人私情与国家大义、人伦道德、政治影响都分析得清清楚楚。
赵范被驳斥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他本想借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拉拢赵云,没想到赵云竟如此不近人情,还说出这番大道理来,让他下不来台,心中顿时生出几分羞恼和怨恨。但他见赵云神色凛然,威势逼人,也不敢发作,只得强笑道:“将军……将军言重了。范……范也是一片好意,既然将军无意,此事……就此作罢,作罢。”气氛顿时变得尴尬起来。
赵云见状,也不愿把关系弄得太僵,便缓和了语气,拱手道:“太守美意,云心领了。只是时机不当,还望太守海涵。今日天色已晚,云军务在身,先行告辞。”说罢,便起身离开了太守府,返回军营。
赵范看着赵云离去的背影,脸色阴沉得几乎能滴出水来。他原本的投降之心,也因为这次提亲被拒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躲在屏风后的陈应、鲍隆二人走了出来,见赵范脸色难看,陈应凑上前低声道:“太守,这赵云如此不识抬举,太也无礼!我看他并非真心归顺主公,不如……”他做了个砍杀的手势。
鲍隆也道:“是啊太守!此人拒婚,分明是信不过我等!留着他终是祸患!不如今夜……”
赵范心中本就有气,被二人一撺掇,顿时起了歹心。他咬牙道:“好!既然他不仁,休怪我不义!你二人速去准备,今夜三更,如此如此……”三人便在密室中,定下了一条毒计,企图趁赵云不备,将其杀害,重夺桂阳。
然而,他们却低估了赵云的警惕和智谋。赵云自离开太守府,便觉得赵范神色有异,尤其是被拒婚后那份掩饰不住的怨怼,让他心中生疑。回到营中,他并未立刻歇息,反而加强了营寨的守备,并派出得力斥候,暗中监视太守府的动静。
果然,到了深夜,斥候回报,发现陈应、鲍隆二人频繁调动亲信兵马,形迹可疑,似乎有所图谋。赵云冷笑一声:“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当机立断,将计就计,暗中做好了部署。
三更时分,陈应、鲍隆果然领着数百名心腹死士,悄悄摸向赵云的营寨。他们以为赵云赴宴之后必然松懈,又被拒婚之事惹得心烦意乱,定然疏于防范。哪知他们刚靠近营门,营内突然火把齐明,鼓声大作!
“贼子休走!赵云在此等候多时了!”只听一声大喝,赵云早已披挂整齐,手持龙胆亮银枪,一马当先,从营中杀出!身后三千精兵,如同猛虎下山,呐喊着冲向叛军。
陈应、鲍隆等人顿时大惊失色,知道计谋败露,已入圈套。他们本就是乌合之众,又是在黑夜之中,被赵云这早有准备的伏兵一冲,立刻阵脚大乱。
陈应还想仗着勇力顽抗,舞刀冲向赵云。赵云岂会把他放在眼里?只见银枪一抖,寒光闪烁,只一个回合,便将陈应挑于马下!
鲍隆见状,吓得魂飞魄散,拨马便逃。赵云哪里容他走脱?催马追上,手起一箭,正中鲍隆后心,鲍隆惨叫一声,翻身落马,气绝身亡。
主将一死,叛军顿时土崩瓦解,死的死,降的降,一场精心策划的叛乱,在赵云的雷霆手段之下,转瞬间便被彻底粉碎。
天明之后,赵云命人将陈应、鲍隆的首级悬挂示众,随即带兵包围了太守府。赵范得知事败,吓得面无人色,自知罪责难逃,只得出来请罪。
赵云看着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赵范,并未立刻下令斩杀,而是沉声道:“赵太守,云本念同姓之谊,欲保全你富贵。奈何你心怀叵测,恩将仇报,暗中勾结叛逆,图谋不轨!若非云早有防备,险些误了主公大事!你可知罪?”
赵范磕头如捣蒜:“罪臣知罪!罪臣知罪!是一时糊涂,受了陈应、鲍隆的蛊惑!求将军看在同姓份上,饶……饶罪臣一命!”
赵云沉吟片刻,考虑到桂阳初定,不宜过多杀戮,且赵范在当地尚有一定影响,便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念你尚有悔过之心,且桂阳民心需定,暂且饶你性命。但太守之位,你已不配担当。待我禀明主公,再做定夺。在此期间,你需安分守己,协助安抚地方,若再有异心,定斩不饶!”
赵范如蒙大赦,连连叩首称谢。赵云随即任命得力将校,暂时接管桂阳军政事务,并张榜安民,说明叛乱原委,稳定人心。
至此,桂阳郡彻底平定。赵云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城池,又以雷霆手段迅速平息叛乱,恩威并施,尽显大将风范。他随即修书一封,将桂阳已定、赵范反复之事,详细报与江陵刘备、诸葛亮知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