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八章 溜出皇宫

书名:穿越成大唐李世民不存在的第四子 分类:历史 作者:倾听我说完 更新时间:2024-10-29 20:55:02

换源:
 

  李辰昭自幼天资聪慧,年仅三岁便已达到“内景成”的境界。每日他都在内景中修炼,打磨灵气,感知天地奥妙。然而,宫墙之内的生活虽安宁,却将他的世界限制在一方小小的寝殿,令他对宫外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

这日清晨,李辰昭看着窗外晨光熹微,心中不由得萌生出一股冒险的冲动。他想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亲耳听到民间的声音。深思片刻,他决定趁着守卫换班之际,偷偷溜出宫去。

他换上一身简朴的青布衣衫,用宽大的斗篷遮住面容,伪装成一名宫中的小厮,悄然穿过宫殿的侧门。宫中虽然戒备森严,但他的年幼与灵巧使得侍卫们几乎没有注意到这个小小的身影在暗处穿行。

走出宫墙,李辰昭迈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长安的街道比他想象中还要热闹,人来人往,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的市集展现着一派生机。街道两旁的店铺前挤满了顾客,商贩们吆喝着新鲜的瓜果蔬菜、布匹衣物,孩童在街角追逐打闹,顽皮的笑声在人群中传递。

这是一个他从未体验过的世界,生动、鲜活、带着浓厚的烟火气。李辰昭沉浸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氛围中,心情无比愉悦。他走到一间小摊前,看到摆放着新鲜的糖葫芦,便从袖中拿出几枚铜钱买了一串,细细品味着酸甜的滋味。

他缓缓行走在长安的大街上,体会着民生百态,心中不由得感慨:自己身为大唐的皇子,拥有着无上的权力与富贵,而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虽然辛苦,却也自有一番充实与满足。这份来自内心的感触,使得他的眼神愈发清澈,也更加理解了父皇所背负的重任。

然而,随着他走得越来越远,长安的繁华逐渐在他的视线中消失。他不觉中来到了长安城外的一片荒地,眼前的景象骤然一变。

难民聚集的景象映入了他的眼帘。

一群面容憔悴的难民聚集在路边,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目光中透着绝望与无助。这些人中有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童。许多大人席地而坐,呆呆地望着地面,仿佛已经被生活的苦难磨去了意志。孩童们哭喊着找寻母亲,有的依偎在母亲怀中,忍受着饥饿与寒冷。

“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一个瘦小的男孩拉着母亲的衣角,仰着小脸,眼神中满是渴望与不解。

那名女子无力地叹息着,轻轻抚摸孩子的头顶,低声道:“孩子,等朝廷赈灾时,我们就能回去了,再忍忍吧。”

李辰昭站在不远处,目睹这一切,心头一阵酸楚。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在他的记忆中,大唐是强盛的,百姓是安居乐业的,而此刻的难民却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是何等狭隘。作为皇子,他深知自己应当保护天下的苍生,而眼前这些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百姓,正是大唐百姓的写照。

这时,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朝着李辰昭所在的方向缓缓走来。他的眼神中带着沧桑与疲惫,嘴里喃喃自语:“听说朝廷会派人来赈灾,我们这些流浪在外的老百姓……还能等得到吗?”

老者低声的喃喃引来了周围人的附和,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期待和渴望,然而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与痛苦。

李辰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之色。眼前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他内心燃起了对这些百姓的怜悯与责任。他或许无法改变这一切,但他知道,作为大唐的靖王,他有责任让朝廷知晓这些百姓的疾苦,并为他们谋求生路。

他暗暗思索,如何才能将这些难民的困境传递给父皇,又不让人察觉到自己溜出宫的事情?作为皇子,他绝不能假传圣令,随意以朝廷的名义号召赈灾,这将是对皇权的亵渎,也可能引来更大的祸端。他的心思不断转动,终于想到了一条隐秘而可行的途径。

回到宫中,李辰昭立即写下了一封书信。

他以“陌上野民”的身份落款,将自己在城外所见到的景象详细地描写下来。信中,他形容了那些难民的哀痛与无助,将他们的无依无靠、饥寒交迫生动地展现在纸面上。他写道:“百姓流离失所,望朝廷垂怜,施赈以解民困,安抚民心。”

同时,李辰昭提出了一些建议,呼吁朝廷派遣官员前往各地核实灾情,确保赈灾物资能够真正送到百姓手中。他用简单质朴的言辞表达了百姓的渴望,信中没有丝毫抱怨之词,只有深切的期盼。

写完后,李辰昭轻轻吹干墨迹,将信封好。他知道,父皇身边有几位忠诚的侍卫,或许可以通过他们让这封信不露痕迹地送达父皇之手。然而,这样的方式仍然可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他不敢贸然行动。

思索片刻,他决定找来父皇身边的一名小太监,将信件交给他。李辰昭小心翼翼地说道:“这是父皇不小心掉落的书信,你帮我悄悄送回去,可不要让旁人看见。”

那小太监信以为真,将信件妥善放好,赶忙去交给父皇。李辰昭看着信件被带走,心中既紧张又期待。他知道,若一切顺利,父皇会看到这封信,并采取行动。而这一切,将如他所愿,不会暴露他私自出宫的秘密。

数日后,朝堂上传出消息:李世民下旨,关注民间疾苦,加大赈灾力度,并亲自派遣几名亲信官员前往灾区,巡视灾情,确保赈灾物资的发放。李世民的这道圣令在朝堂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大臣纷纷表态支持,并主张应继续关注民生问题,建立更完善的灾后救济体系。

然而,朝廷的赈灾之举并非一帆风顺,依然遭遇了重重阻力。

一方面,灾情广泛分布,各地的情况错综复杂,灾后重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某些地方官员贪墨赈灾物资,导致物资难以真正送达百姓手中。李世民对此深感愤怒,下令彻查贪污行为,并严惩不贷。

李辰昭看着朝廷的赈灾之举逐步展开,心中感到一丝欣慰。然而他也深知,皇权的影响力虽然强大,但面对各地的复杂局势,单靠诏令并不足以彻底改变一切。他的思绪愈发深沉,开始思考如何在未来帮助父皇更加高效地治理大唐,让每一位百姓都能享受到安稳的生活。

这次出宫的经历深深影响了李辰昭,使他对身为皇子的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意识到,保护百姓并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责任,更是他心中的信念。他默默发誓,未来无论身处何位,都要将这些无依无靠的百姓视为自己的家人,竭尽全力护佑他们的平安。

在这之后,李辰昭愈发勤奋修炼道法,利用道法之力冥思民生之道,企图通过天地之力寻找到平衡的治理方法。

每日清晨,他都会在寝殿中冥想内景中的天地景象,将自己的心与天地连接,试图在天地之道中寻求治理大唐的智慧。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便在内心默念:“诸天炁荡荡,我道日兴隆。”这不仅仅是对天地灵气的感应,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他在未来的岁月中为百姓的福祉而努力。

这一段出宫的经历,成为了他心中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也为他的道途增添了新的方向。守护天下苍生、助力大唐昌盛,从这一刻起,便成了他毕生的志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