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文议天下危乱之源
书名:百万精锐的亡国 分类:历史 作者:玉蒲少了团 更新时间:2025-04-15 09:58:13
大明早朝会议,崇祯皇帝看着奏折眉头紧锁,神情严肃。奏折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地奏报上来的紧急情况,尤其是关于流贼肆虐、边疆不宁的消息,让他忧心忡忡。
“众卿家,”崇祯皇帝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近日来,朕接连接到各地奏报,流贼猖獗,边疆不宁,朕心甚忧。尔等作为朝廷重臣,可有良策以安天下?”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皆露出凝重之色。片刻之后,一位大臣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流贼之所以肆虐,皆因百姓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若朝廷能广施仁政,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安居乐业,则流贼自然无以为继。”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但随即又叹了口气:“爱卿所言极是,但朝廷财政困难,加之边疆用兵,实在难以有余力广施仁政啊。”
这时,另一位大臣也出列道:“陛下,臣以为,除广施仁政外,还需加强边疆防御,遏制流贼蔓延之势。同时,可派遣能臣前往各地,招募勇士,组建军队,以武力平定流贼。”
崇祯皇帝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爱卿此言有理,朕即刻下旨,命各地官员加强防御,同时招募勇士,组建军队,平定流贼。”
说完,崇祯皇帝又拿起了另一份奏折,继续审阅起来。
臣(范景文)原任河南巡抚时,曾上疏奏报天下百姓的生活已经困苦不堪。
百姓的困苦,有的是因为遭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这是天灾;也有的是因为遭受盗贼的侵扰,这是人祸。
灾害和祸患虽可怕,但可通过补救和消除减轻。然而,百姓最痛苦的是差役问题。
例如,收税有“收户”和“解户”,驿站传递有“马户”,供应物资有“行户”。这些差役名义上由“大户”承担。
理论上,有田地应交税,有税应承担劳役,看似合理。
但实际上,真正承担差役的往往是中等收入家庭,导致他们陷入困境。
几年下来,县邑中几乎没有完整家庭。即使能暂时逃避差役的人,最终也会贫困,家破人亡。
这种苦难比水旱灾害和盗贼侵扰更残酷,令人痛心。
曾有人建议实行“一条鞭法”,将差役平均分摊到赋税上,由官府雇人承担,以减轻百姓痛苦。
但实际中,百姓仍需为官府效力,甚至卖妻卖子,耗尽家财。
这是因为“一条鞭法”推行后,大户逃避差役问题未解决。差役若在百姓身上方便,百姓愿意改革;若在官府身上方便,官府不愿改革。
官府与百姓间缺乏信任,即使官员关心百姓,胥役作梗,问题仍无法解决。佥派差役时,胥役可任意抬高差役价值,索取好处,百姓不得不奉承他们。
结果官府人员日益富有,百姓日益贫困。百姓贫困,国家怎能富足?私人费用增加,公共赋税减少,是必然结果。
我(范景文)深感痛心,希望能令地方官员真正实行“一条鞭法”,将所有的差役都归由官府承担。
崇祯皇帝对此表示,体恤百姓疾苦是巡抚和按察使的首要任务。并要求将革除佥派、实行召募等措施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永远作为制度执行,不得因为范景文已经离开而有所改变。
崇祯三年五月,河南巡抚范景文上奏,提出六项改革措施:加耗、苛罚、私派、健讼、假盗、窝访,并请求永久执行。皇帝批准,要求地区遵守。范景文指出,河南虽被视为安全之地,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黄河以北旱灾,以南水灾,两河之间盗贼和邪教活动频发。邪教起源于几人,迅速扩散至北直隶、南直隶、山东等地,河南成为其主要活动区域。
范景文与按臣吴甡虽督促地方治理,但因边境告急,京城需优先保护,无法兼顾两河地区。
吴甡采取措施,挫败邪教阴谋,击溃其势力。范景文北上后,军队空虚,人心动摇。
吴甡驻守会城,招募训练士兵,渡河扬兵,选拔乡勇,推行保甲制度,赈济饥荒,指导地方官员。
祥符、杞县、鹿邑等地擒获匪首,归德知府董嗣证、推官萬元吉也擒获匪首。过去,兵马钱粮由巡抚负责,按臣稽核。现范景文责任交按臣,吴甡忠勤任事,暂时安定两河地区,但问题未完全解决。
范景文希望皇帝重视此事,让按臣与新巡抚共同治理地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