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光临72书屋(http://www.72sw.com)。手机用户请访问 http://m.72sw.com

| 登录 | 注册

主题: 字体大小: 默认 特大

第18章 古歌抢救

书名: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分类:都市 作者:梦幻蓝天 更新时间:2025-04-17 10:25:48

换源:
 

  1.歌者的坚持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龙安心就听见务婆的院子里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他循声而去,看见92岁的老人正坐在火塘边,对着一个老式录音机吟唱。录音机的磁带已经发皱,时不时发出刺耳的杂音。

"阿婆,用这个录吧。"龙安心掏出智能手机,"音质更好,还能直接转文字。"

务婆浑浊的眼睛盯着那个发亮的屏幕,摇了摇头:"不要这个。"她颤巍巍地从木箱里取出一叠泛黄的纸张和一支英雄钢笔,"要写在好纸上。"

龙安心这才发现,老人面前摊开的是一本手工装订的歌本,纸页已经发黄脆化,但上面的钢笔字依然清晰。最新的一页上,墨迹还未干透,记录着昨晚她唱的那首《开天辟地歌》。

"我阿爸说,"务婆用布满老人斑的手指轻抚纸页,"歌要落在纸上,魂才不会散。"她的苗语口音很重,龙安心需要吴晓梅帮忙翻译才能完全听懂。

2.抢救行动

当天下午,龙安心在村委会召开了紧急会议。投影仪上显示着务婆歌本的扫描件,旁边是手机录音的频谱分析图。

"务婆可能是最后一个会唱完整古歌的人了。"县文化馆的小张推了推眼镜,"这些喉音唱法在年轻人中已经失传。"

吴晓梅展示了她爷爷留下的记录本:"五十年代还有二十多位歌师,现在..."她没说完,但在场的人都明白。

阿公突然站起来,用苗语说了几句,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吴晓梅翻译道:"阿公说,当年扫盲运动时,工作组烧了很多歌本,说那是封建迷信。"

会议室陷入沉默。龙安心想起父亲工具箱底层那几张发黄的曲谱,终于明白为什么会被藏得那么深。

"我们分两组,"龙安心打破沉默,"一组跟务婆学唱,一组负责记录。"他看向角落里的几个年轻人,"还需要有人把这些翻译成汉语。"

3.代际冲突

学习过程比想象中艰难。务婆坚持要在月圆之夜才开始教,而且只愿意教那些"心诚"的年轻人。

"什么是心诚?"城里回来的大学生吴小慧问,她染着栗色的头发,指甲上涂着闪亮的甲油。

务婆没有回答,只是让她先背三天的《敬祖词》。第二天吴小慧就放弃了:"这有什么意义?又不能当饭吃!"

更麻烦的是翻译工作。古苗语中有大量已经消失的词汇,连吴晓梅都只能猜个大概。当龙安心提议用国际音标注音时,务婆突然发怒了:"歌不是虫子,不能钉在纸上!"

老人颤抖着撕掉了刚录好的音频转写稿,纸屑像雪花一样飘落在火塘里,瞬间化为灰烬。

那天晚上,龙安心听见务婆在院子里独自吟唱,歌声比往常更加哀伤。月光下,老人的银饰闪着冷光,像是最后的守护者。

4.转机出现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龙安心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本发黄的笔记本,里面竟然是用国际音标记录的苗歌,还有详细的汉语注释。

"这是..."吴晓梅翻看着笔记,突然惊呼,"是1952年民族学院的调查资料!你父亲怎么会..."

龙安心想起父亲曾经提过的"大学时期",突然明白了什么。他飞奔去务婆家,把笔记本递给老人。

务婆的手颤抖得厉害,老花镜后的眼睛渐渐湿润:"这是...杨教授的字迹。"她抚摸着纸页,像是抚摸久别重逢的老友,"那年他来说要记录我们的歌,后来..."

老人没再说下去,但龙安心从她混浊的泪眼中读出了未完的故事。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多少这样的故事被掩埋?

5.科学助力

中山大学的林教授带着团队赶来了。他们运来了专业的录音设备,还有一套语音分析软件。

"这不是简单的记录。"林教授调试着设备,"我们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语音数据库。"

务婆这次没有拒绝。她穿上最隆重的盛装,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当专业话筒对准她时,老人挺直了佝偻的背,歌声比任何时候都要洪亮。

电脑屏幕上,声波纹路如同连绵的山脉。林教授指着几个特殊的峰值:"看,这就是传说中的'震腔',能产生共鸣效果。"

更令人惊喜的是,对比分析显示,务婆唱的版本与龙安心父亲笔记里的记录几乎完全一致。"这太不可思议了,"林教授激动地说,"时隔半个世纪,音准误差不超过5%。"

6.意外发现

整理过程中,吴晓梅发现了一首奇怪的歌谣,调子与其他古歌完全不同,歌词里反复出现"红崖""铁船"等词汇。

"这不是古歌,"务婆听完录音后说,"这是藏宝歌。"她讲述了一个尘封的故事:解放前,寨子里的人把银器藏在山洞,编成歌谣代代相传。

龙安心立刻联想到吴家银饰上的那些奇特纹路。当他们把银饰图案和歌谣描述的路线对比时,发现惊人的吻合度。

"要去找吗?"吴小勇跃跃欲试。阿公却抽着旱烟摇头:"有些东西,埋着比挖出来好。"

最终大家决定只做记录,不上报也不探寻。这个秘密,就让它继续留在歌谣里吧。

7.传承危机

当一切看似顺利时,务婆突然病倒了。医生诊断是肺炎,但老人坚持不肯去医院:"我的时候到了。"

病榻前,务婆把歌本郑重交给吴晓梅:"你要继续教,不能断。"然后又看向龙安心,"你要帮着记,用你们的...电脑。"

最令人意外的是,她把那枚祖传的银铃铛给了吴小慧:"你嗓子最好,就是心太浮。"曾经放弃学习的女孩哭成了泪人。

夜深人静时,龙安心在病房外听见务婆在轻声吟唱。那首歌他从未听过,调子哀伤又平和。后来吴晓梅告诉他,那是《送魂歌》,歌师在自知大限将至时唱给自己听的。

8.新的开始

务婆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出院那天,寨子里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年轻人表演了新学的古歌,虽然还不够纯熟,但务婆笑得露出了仅剩的三颗牙齿。

龙安心把整理好的资料做成双语手册,每首歌都配有二维码,扫码就能听到务婆的原唱。县教育局答应在村小开设古歌课程,每周两节。

最让人惊喜的是吴小慧。她辞去了县城的工作,专心跟务婆学习。当她第一次完整唱出《开天辟地歌》时,务婆的眼泪滴在了火塘里,发出"嗤"的轻响。

立冬那天,龙安心在电脑上完成了最后一段录音的整理。窗外,务婆正带着孩子们在晒谷坪上唱歌。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歌声随着炊烟一起飘向远山。

他保存文件时,系统提示要命名文件夹。龙安心想了想,输入:"活的记忆"。这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切,他想。因为这些歌谣还在呼吸,还在生长,就像务婆窗台上那盆永远不死的绿萝。

9.数字化困境

林教授的团队离开后,龙安心开始着手建立数字档案库。当他将扫描仪对准务婆的歌本时,发现泛黄的纸页上布满细微的裂痕,像是老人脸上的皱纹。

"不能压太重,"吴晓梅小心地托着书脊,"这本子比我爷爷还老。"扫描仪的蓝光下,他们发现许多页面边缘有烧焦的痕迹——是当年扫盲运动时抢救回来的残本。

更大的问题出在音频转录。务婆的歌声中有大量气声和喉音,语音识别软件完全无法处理。龙安心不得不逐秒暂停,手动标注。连续工作三天后,他在电脑前睡着了,梦里全是跳动的声波纹路。

最棘手的是版权归属。文化馆要求签署协议,将采集成果收归国有;寨老们却坚持"歌是寨子的魂,不能卖给外人"。谈判陷入僵局时,务婆突然拄着拐杖闯进会议室,把银铃铛重重拍在桌上:"歌在我心里,你们谁都带不走!"

10.田野录音

为采集最纯净的音频,龙安心决定进山录制。他们选了处废弃的炭窑,据说这里的天然共鸣效果最好。

清晨五点的山间大雾弥漫,务婆穿着厚重的百褶裙,银饰上凝着露水。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雾气时,老人开嗓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歌声与山风、鸟鸣、涧水声浑然天成,录音笔的指示灯疯狂跳动,仿佛设备也有了生命。

中途下起太阳雨,吴晓梅用蓑衣为设备遮雨。务婆在雨中继续歌唱,雨水顺着银项圈流进衣领,她的声音却愈发清亮。突然,山腰传来碎石滚落声,一段被遗忘的古调从务婆喉间自然流出——那是遇到危险时的警示歌,连她自己都以为早已失传。

回放录音时,林教授激动地打来视频电话:"这段高频泛音能治疗耳鸣!我们正在申请声学专利..."龙安心默默关闭对话框,他知道有些东西不该被量化。

11.最后的传承

冬至前夜,务婆把龙安心和吴晓梅叫到火塘边。她取出个漆木匣子,里面是十二枚骨制的音符符号——苗族歌师代代相传的记谱工具。

"我师父传给我时,"老人摩挲着骨片上磨损的刻痕,"说每个符号都沾过歌师的血。"她突然剧烈咳嗽,帕子上洇开暗红的血点,却坚持要教完最后的《安魂曲》。

教学持续到凌晨。骨片在火光照映下投射出奇异的影子,仿佛古老的文字在墙上起舞。当吴晓梅终于能完整唱出全曲时,务婆露出释然的微笑,银耳环在火光中划出最后的弧光。

天亮时,人们发现老人安详地走了,怀里抱着那本写满钢笔字的歌本。按她的遗愿,骨片符号传给了吴晓梅,歌本赠予龙安心,银铃铛则挂在村小的教室里——那里正传出孩子们用汉语和苗语交替朗诵古诗的声音。

风雪漫天的葬礼上,当《安魂曲》在山谷间回荡时,所有录音设备都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杂音。只有老猎人说,他看见一群从未见过的白鸟,乘着歌声向远山飞去。